2019年05月30日 星期四
“90后”高校毕业生 就业面面观

    □ 王丽娟

    2019年夏天,预计将有834万大学生走出校园。这个庞大的数字是近10年来的新高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重点工作任务时,将高校毕业生放在重点解决的三类就业群体之首。这意味着,再过六个月,这834万人的去向,不仅关系着我国今年的就业形势,也将影响到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

    那么,在这支毕业大军中,是否有人意识到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否有人开始着手准备,或者已经走上了创业之路?是否有人已将自己的毕业之年安排妥当?我们来听听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访问的三位“90后”大学生怎么说。

    白同学:工作不难找好工作难找(东北林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

    我们这个专业适合搞科研,所以大部分同学都选择继续深造,我也很早就决定要考研,但是准备还是不够充分,刚刚结束的考试自我感觉并不理想。不过在2018年秋季招聘会上,我已经拿到一家公司的入职资格,考研、工作两手准备嘛!

    这次给我入职资格的公司是一家安徽的化工企业。我对将来工作的地点没有要求,哪个城市都可以。之所以没有选择留在学校所在地哈尔滨,是因为哈尔滨没有针对大学生的优惠政策,外地来上学的人在毕业之后基本上都走了。

    其实安徽的这家企业也只是我积累工作经验的过渡之所。我是家里的独子,回老家陪父母的可能性大,毕竟老家生活成本低。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对我也有一定的吸引力,我研究生报考的就是北京的大学,如果能考上,在北京读完研将会考虑留在北京。

    我目前对薪资要求不高,因为本身学校就是普通院校,企业也不会给得太高。其实我们这样的专业,涉及面较广,找工作并不困难,学校也提供了就业平台,每年春秋两季来学校招聘的企业很多,还有相关组织定期为我们推送就业信息,我的同学想找工作也都能找到,但是要想找到很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就不那么容易了。

    欧同学:创建自己的事业才是终极目标(山东大学社会体育管理专业)

    现在互联网发展非常快,作为大学生应该跟随潮流。因为家里比较困难,为了赚点生活费,我从大一就开始做微商。这四年的学费、生活费都是自己赚的,已经实现了经济独立。

    我最早以销售服装、鞋类产品为主,积累了一定的客户和资金,大三开始转向电子产品,以销售手机为主。大四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建立了一个联盟,起名为潮创微科技,在校内租了店面开始做实体店。

    刚开始我们学校做微商的人很多,但是最后坚持下来的并不多,我觉得和性格有很大关系。我很乐于向别人分享好东西,而且一直将自己放在服务的位置,慢慢积累了口碑。

    虽然我很喜欢做销售,但是销售不是我最终的目标,生活不只为了钱,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现在所做的只是生意,比较简单,但是创业在更高的层次,要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所以毕业之后我不会留在学校,要出去闯一闯,多长见识,多积累。现在我已经和一家拥有百年品牌的公司谈好,在那儿工作一段时间,学习他们的管理和经营理念,为日后自己的发展做准备。

    张同学:继续深造是为了有更多的选择(上海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

    我的专业是英语,英语只是一种交流技能,这个专业本科毕业后能做的只是些像文字翻译等基础性工作,这并不是我喜欢的工作方式。如果在这个专业继续读下去,做到高级同声传译非常难,就业面也比较窄。所以我选择换个专业考研,在国际贸易方面继续深造,这样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的机会也就更多。

    另外,促使我考研还有一个原因,作为一个外地来的本科生,即使是名校毕业也很难在上海立足,不要说高不可攀的房价,就是本地的生活环境也很难融入,所以我在这里感受了四年,留下回忆就可以了。

    我们是语言类院校,周围同学出国的比较多,大概能占到总人数的40%多,考研的可能有20%,剩下的都去找工作了。创业的也有,但是成功的并不多。就我自己而言,没有技术支撑,创业没有着力点,也就没有考虑这方面。

    实际上,我们学校因地处上海,政府的倡导和学校支持让同学们的创业意识比较浓厚。政府在大学生申请营业执照、初始准备金、税收方面都有优惠,老师也会为创业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意见,还专门设置了商业计划专业,帮助同学们模拟创业。但是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要受很多条件限制,所以真正能够作出模样的很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