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17日 星期四
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
姜树明 刘娟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前,在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非遗走进校园、校园拥抱非遗”系列活动上,该校创意学院副院长、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顾明智呼吁,“地方政府要完善非遗传承保护评估机制,加大对非遗的立法保护,要加大投入培养非遗传承人才,让更多沉睡在博物馆、散落在民间的非遗文化‘活’起来,在传承与保护中实现创新。”

    常州非遗文化丰富,拥有非遗项目480项。尤其近年来通过“抢救”计划,已建立金坛区刻纸研究所(金坛刻纸)、溧阳市社渚镇嵩里村(跳幡神)、新北区孟河镇万绥社区(万绥猴灯)、常州钟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常州萝卜干制作技艺)、常州市邢粮梳篦有限公司(常州梳篦)等一批示范基地,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上取得新突破。其中,常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承担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常州吟诵——秦德祥”抢救性记录项目,被评为全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优秀项目。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文明介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6年就意识到地方性非遗资源的宝贵,并率先开启了“乱针绣”、“掐丝珐琅”课程,先后成立了民间艺术工作室、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室、雕塑工作室、中法装饰艺术工作室、综合材料工作室等,引进了徐氏留青竹刻、红木浅刻代表性传人徐枫到校开设相关课程,协助相关专业建设,聘请了常州地区民间美术类非遗代表性传人担任指导老师。

    目前,在学校文化艺术中心内,既建有乱针绣、剪刻纸、梳篦、留青竹刻、陶瓷等一批大师工作室,还有孙燕云、杨兆群、邢粮、徐枫、王亚平等大师的作品展示。10年来,学校已有近万名学生接受非遗文化教育,有的正在成为非遗传承特殊人才,更多学生成为非遗文化发展的推动者。

    顾明智告诉笔者,学校通过与地方非遗大师的密切合作,形成了“活动体验、技艺浅尝、拜师入室、深造锤炼、传承创新”的人才培养五步路径,实现了从“新手、生手、熟手、能手到高手”的迁移;通过将非遗项目、非遗技艺、非遗元素、工匠精神引入艺术设计类专业与课程,实现了非遗资源与专业课程的融合;通过注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观念、新形式、新元素,将民间美术类非遗资源应用于人才培养,联合非遗大师开展新产品的研发,服务地方企业,促进了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实现了地方民间美术类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

    常州市非遗促进会会长黄欣说,“我们针对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突出问题,从非遗文化的普及与人才抓起,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载体,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更是促进地方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创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