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传统汽车的维修人员百分之八九十可以转到新能源汽车上去,但随着行业的发展,更大的缺口是来自于汽车的智能化。汽车不再是单单带马达的轮子去行驶,而是智能化和物联网的内容更多,所以更加需要综合的高端人才。”11月30日,历时三天的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北京吉利学院落下帷幕,来自行业一线的专家组组长、北京祥龙博瑞汽车服务(集团)总工程师魏俊强认为,而这种人才,现有的技术人员自身转化率最多也只有60%,剩下的40%增量一定是来源于学校。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技能型人才培养刚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新能源汽车技能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十分紧迫的课题。”北京吉利学院校长霍伟东表示。
据了解,在美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岗位上已经安置了15万人就业,但未来的人才需求将达到1000万人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师吕江毅介绍,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规模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三大类:新能源关键总成零部件行业技术技能人才、新能源整车制造行业技术技能人才、新能源汽车服务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其中,关键总成部件是机、电、液一体的高科技集成产物,对电气知识技能的掌握需求要远远高于传统汽车专业,要适应新能源汽车关键总成生产相关工作,应具备能力要求较高;而整车企业要求员工对整车的认识程度更高,在强调‘新能源三横’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整车技术;新能源汽车高职人才主要就业渠道是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因工作中需不断解决新故障、要与不同的人沟通交往,所以对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要求较高。”吕江毅说。
目前,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这也是我国汽车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战略之一。吕江毅建议,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要满足国家、社会和企业用人需求,努力促进学生、员工的技能提升,加强校企合作,制定企业标准、国际标准,推动产学研培一体化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