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02日 星期四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促招生与就业“两旺”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侧记
通讯员 沈琳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拼出了招生与就业“两旺”的局面。大学生科技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在该学院传统优势学科中,化工类、建筑类的毕业生平均工作待遇高于同一类别的毕业生。学校的培养结果得到社会与企业的认可,由于美誉度的提高,招生更是逆势上扬。

    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书记袁洪志的话来说,在江苏省考生数由54万降到31万、省内招生大量下滑的背景下,常州工程学院从2013年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逐年增长。这样的逆势增长,使学院收入效益稳步提高、科研支持有所保障、社会影响逐步加大,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

    “行业、企业说学校和学生好,才是真的好。”袁洪志说,“高职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学术人才,而是希望将学生培养成得到社会和企业认可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人才。既然学生的理论学习薄弱,那么就扬长避短,从优势领域入手,再取长补短,实现教学目的。”

    正是有了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学校紧跟国家战略,基于对高职人才培养和学校如何更好服务江苏省产业升级发展等因素的考虑,从顶层设计,把专业提升建设作为源头来抓。创新了“课程改造-体系重构”螺旋递进项目化课程改革方式,尝试使课程目标更符合岗位要求,课程内容更贴近企业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标准,课程情境职场化,职业角色与学生角色、职业环境与教学环境深度融合,找到了工学结合突破口,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技术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学校还推行动手实践先行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在真实或模拟的职业工作情境中,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手段,按“接受与分析任务、信息搜集与处理、任务决策与计划、任务实施与检查、结果讨论与评价、理论提升与拓展”六步法,引导学生通过协作方式,完成课内项目(入门项目、主导项目)和课外项目(自主项目、创新项目)。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先做后学、边做边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从现象问题引申到科学理论,由问题导入探讨背后的原因与方法。变‘说天书’式的枯燥教学为诱导与辅导式教学。”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设计者、常州工程学院副院长陈炳和说,“通过观察项目执行过程,可以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知识应用、素质养成进行全面考核。”

    “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项目式教学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要求的同时,对老师的教学也有具体的考核。教师教学的前提是构建以项目为载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访升说。

    在我国高职转型发展中,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设计在教师观念转变、能力提升、单门课程项目化改造完成的基础上,校企合作组建课程开发团队,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融入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将典型生产项目改造成教学项目,根据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已构建起以项目为载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实现了出机制、出人才、出模式的喜人新形态。

    吴访升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逐步形成校企“互利互补、良性循环和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与标准372门,近3年为合作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560人,合作企业向学校输送兼职教师300多名,每年接收顶岗实习学生2400余人次,接收毕业生1600余名。学校还凭借自己的科研校验实力,获得了国家教学一等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