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8日 星期四
“两条腿”走路,徐工职业技术学院提升“两个能力”
姜树明 朱慧芹

    全国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技能大赛一等奖,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光伏电子工程的设计与实施”赛项上团队一等奖,“绿色环保再生胶制备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江苏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些奖项,对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仅仅是在人才培养与科研开发上的一个缩影。

    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祝木伟看来,作为一家地方高职院校,面对经济发展新形态,既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确定适合自身发展定位,同时,要坚持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两条腿”走路。

    坚持需求导向,围绕产业链布局专业链

    近年来,身处国家老工业基地的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把发展定位放在服务地方、服务行业,以优势学科推动服务能力建设,以服务能力倒逼提升学科水平,进一步促进学校与淮海经济区的融合,形成了“德技并重、产教融合、实境育人”的办学特色,成为江苏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

    围着产业链布局专业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发挥多年形成的材料应用技术、化工技术应用、机械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应用等4个省级重点专业群在内的12个专业群的优势,主动对接淮海经济区转型发展需求,根据产业链布局专业链,通过完善专业设置与调整办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融合创新、强化质量保障控制,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满足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领域的需求。

    学校在理清学校现有专业的基本状况,特别是各专业的优势与劣势、与地方产业的契合度与服务水平后,确定了“主干辐射、以点带面,需求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工作方针,以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为契机,构建了省、院二级品牌专业建设机制,推出了“1+5”品牌专业建设工程。

    为解决专业建设中生源多样化及学生发展需求多样化的问题,学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按高考文、理科分类和专业大类招生,学生根据学习成绩、志愿和规定办法自主选报专业制、弹性学制、选课制、学分绩点制、重修制、实验室开放制、主辅修制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发展规划进行自主选择,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除此,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园校互动,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一地多点、四段融合、产学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徐工模式”等,有效地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为江苏省各个行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化。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登宏如数家珍,学校师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省市级技能竞赛中,先后取得个人一等奖、团体金奖等110个奖项。至今,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五万名专门高技能人才。历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5%以上,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连续六次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几年来,学校发挥特色专业优势,深入开展了服务社会的“三百工程”活动,每年面向企事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开展数控操作和维修等80余个工种“三新”职业技能培训1万人次以上,赢得了行业企业和省内外同行的肯定与好评。

    搭建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近几年,徐州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为此,在内部,学校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多措并举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在外部,学校加速器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和企业,采取共建平台、共组团队等,联合共同创新。

    “我们大力倡导教师与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密切联系沟通,掌握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企业的研发需求,了解行业研发前沿动态,了解行业相关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学校科研项目的研发和设计,也都面向行业和国际国内市场。”张登宏说。

    在学校领导眼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的需求,生产一线碰到的问题,才是学校真正必须下功夫的“主攻点”。负责就业与校企合作的副院长鲍桂楠介绍,学校组织学术交流和博士论坛,通过专家和科研业绩突出的老师对广大科研人员交流研讨,传经送宝。为了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每年学校组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要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与国内重点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人员协力攻关;设立课题专项基金和科研奖励制度,积极倡导和促进成果的转让转化和产业化。

    目前,学校不但建成了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更是建成一个以培养新兴产业的省级大学科技园,形成了孵化——转化——量产的创新产业链。仅今年来,已申报各类专利100多项,其中已有37项转让。解决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100多项,达成合作项目20多项。

    屋面工程实训中心,是学校与天道屋面共同建设的一个产教深度融合发展重要载体之一。如今,依托这个载体,校企双方联合引进德国迈恩屋面学校先进的屋面工程培养体系,在人才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科研服务等方面积极尝试,努力把实训中心建设成为“产、学、研、创、培”一体的示范性研发平台,站在行业前沿,深入工程实际,积极承担屋面工程行业相关事务,正在成为一体化屋面人才培养、工程技术研发的高地,从而推动了整个行业向高端发展。

    祝木伟深有感触说,“过去,对于高职学院来说,往往是重教学,轻科研。通过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教学与科研并不对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事实上,高职学院也只有走产教融合、校企共同育人、更好服务产业,在合作双赢中,才能全面提升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