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9日 星期四
为准军官抹上人文底色
朱玉松 邓泽铭

    “回答正确,3号选手加10分!”主持人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讲台上,一场主题为“展文化底蕴,筑青春梦想”的人文知识竞赛正在火热地进行中。而竞赛的组织者就是人文教员曹雪立。

    十年前,曹雪立从南开大学研究生毕业,她婉拒了《中国日报海外版》 “天津社会科学研究院”等优质单位的招聘邀请,怀揣着对部队的向往,来到了京郊卢沟桥畔的装甲兵工程学院,走上了军校的人文课堂。

    2012年,学院为适应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对教学进行重大改革,曹雪立担任了《大学美育》课程的建设任务。在这之前,学院从来没有开设过相关课程,没有教科书、没有前期资料、没有专业教学团队,领导的信任与鼓励让曹雪立不得不硬着头皮接下这个烫手山芋。

    查资料、跑学校、泡图书馆、做采访,那段时间曹雪立几乎是天天连轴转,家里更像是旅馆。整天嚷嚷着找妈妈的四岁女儿,见到她后却躲避她的拥抱。此情此景,让她心中满是酸楚。

    2014年秋季,学院举行优质授课比赛,曹雪立携《大学美育》最新成果参赛,与专家教授同台竞技,和十多年的老课程相媲美,最终获得三等奖,这也是当年唯一一个获奖的新开课程。

    几轮授课结束,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我非常喜欢《大学美育》课”的良好反馈中,曹雪立也听到了这样的质疑声:“军人为什么要学习美育?这和实战化有什么关系?”为此,她加入到军训中寻找美学教育的意义。

    酷热的战术训练场,前一秒还晴空万里,后一秒却暴雨倾盆。就当曹雪立以为今天的战术训练会取消时,授课教员已经卧倒在泥泞中。一遍遍讲解、一遍遍示范……教官的身上、脸上满是泥浆,“敬佩”这个词不期然闯入了她的头脑。

    日后,曹雪立经受了更为严苛的考验。越过凤凰岭、跨过老虎背,徒步行军、野外生存等一个又一个难关,曹雪立咬牙坚持,慢慢地完成了一名“军人”的蜕变。军训结束那一刻,她真正懂得了军人美的内涵,也明白了课堂上应该传授的内容。

    回到课堂,曹雪立找到了军事美学教学的钥匙。通过把军事文学、军事电影、军事歌曲、军事小品等彰显军人美的教学题材引入课堂,将军人的纪律、坚毅、血性等军人特有的品质烙到学员心中。

    曹雪立不仅满足于单纯的文本讲授,还将人文课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员在实践中培养人文素养。

    学员沈业雄扮演的玄奘一出现就震惊全场,只见他分别用英语、日语、德语开篇陈词,伴随着生动流畅的剧情发展,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淋漓尽致的舞台表现,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这是曹雪立率队参加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的盛况。

    那年冬天,寒风凛冽,曹雪立指导学员创作话剧《玄奘大师》,没有剧本、没有道具、没有服装、时间不足……一个又一个难题堆成一座大山挡在曹雪立面前。面对困难,她没有退缩,一遍遍修改剧本,一点点构设情节,一遍遍刻苦排练……天道酬勤,最终评委组打出了99分的全场最高分。

    十年来,在曹雪立的带领下,学院人文知识竞赛蔚为壮观。她组织策划了学院人文知识竞赛、人文素养征文比赛,指导国学俱乐部、播音主持俱乐部发展建设,开展国学讲堂、美学辩论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员的人文素养。

    去年,因为表现优异,曹雪立被学院评为“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员”。刚刚走下领奖台的她,再次踏上三尺讲台,在教学育人的道路上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