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精雕细琢中追寻生命的原始张力
——访北服“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入选者、造型艺术系教师邓柯

    □ 钟祯 周瑞娟

    邓柯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雕塑艺术家,还是一位尽职负责、和蔼可亲的大学教师。她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此次邓柯老师联合故宫博物院冯崇利创作的《朱载堉乐律全书》入选“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并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和陈列。邓老师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将自己的人生哲学带给学生。在刚刚结束的“北京服装学院2015-2016年度表彰大会”上,邓老师被评选为“十佳班主任”。

    在创作中感受人生

    完成《朱载堉乐律全书》雕塑作品耗费了邓柯老师五年的时间,这部作品以深远、空寂为造型基调,在雕塑的空间里形成平远之感,表达了时空深远、诗意无限、大音希声、怡淡浩然的抽象感受。整个雕塑意在展现人物独特的人文精神,以及超越于形体与材质之上的人文情怀。

    邓老师说创作过程其实也是逐步走近这个人物的过程,很艰辛、漫长。尤其是构思阶段,怎么切入,如何构图,手法、语言、形象、空间等方面都需要商榷。邓老师之前做了许多前期工作,看书、研究、考察:去河南沁阳的朱载堉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与中科院朱载堉研究专家戴念祖先生交流创作细节,与北京服装学院陈芳教授交流创作中服装的细节。在此期间,还走访了许多专家学者,并且找了很多关于朱载堉的传记和研究成果,对朱载堉这一人物的人生经历、性格品质做了详细的调研。进而通过这些调查研究来完善这一人物形象,从人物神态、动作以及服饰穿着等方面来塑造最真实的人物。

    她说,通过参与这次活动,收获最多的是学会了在艺术创作中对文化记忆的尊重,对客观历史背景、人物背景的尊重。历史题材的创作不拒绝想象,它是一种带着诗性的历史题材创作,背后经过了大量史料背景的考证,可以说这是一个从艺术走进历史、走进文化的过程。

    每一次创作不仅完成了一部作品,更是对心灵的一次洗涤。2004年完成的《乡情岁月印象》,表现的是像散文似的娓娓道来的乡愁,是关于生命的理解;2009年做的《风雨同舟》是现实题材的创作,走进人性的真实,这个真实就是从心底发出的悲悯和爱意的力量; 2014年创作的《岜沙人的芦笙节》是个民族题材的创作,是一种追寻,质朴原真,带着野性神秘的力量,邓老师说,我需要这种力量的张力,与其说我的创作中需要这个,不如说我的生活、生命中需要这个。

    在谈到创作这些作品时的灵感来源时,邓柯老师说,以前的我相信灵感,不过现在认为更多的是感动、思考和思想,创作的初衷来源于这些,不是每一件雕塑都是创作,有一些是研究性的,有一些是表达自己的。我一直是用具象的手法,但也喜欢很多不同形式、材料语言的作品,每当我拿起泥巴塑造形象时,我会恍然明白,自己很难割舍的就是这种感受——“泥”对我来说放在手里很舒服。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三个第一次

    邓柯老师从2007年来北服到现在已有9年半了,就像前面说的,教学和雕塑成了她的一种自然状态,一年年的教学积累让她收获了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她十分注重学生的三个“第一次”:首先是大一第一堂雕塑课,这是学生走进专业的第一次课,这门课最重要的目的是激发他们对雕塑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们选择雕塑、爱上雕塑,那么高年级才能真正扎进学习;然后是他们的第一次雕塑创作课,就是新具象创作课,学了几年的基础,这个课开始“说话了”,这就需要引导他们打开思路,尊重自己的想法,扎扎实实把自己的构思想法变为现实,从而能够说出自己的话来;再就是第一次毕业设计,这需要他们对整体四年的学习进行总结,既要展现自己,也要开始真正认识自我,从而确定自己未来的前行方向。学习雕塑,韧劲很重要,要夯实基础,大胆实验。

    当谈到平时既要进行自己的作品创作,又要进行教学工作,教学对创作是否会有影响时,邓柯老师说,教学对于创作的积极影响是很直接的。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把我和学生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的过程常常会使我有一些新的思考和方法,从而促使自己以另一种角度来看待创作。同时,与同事和学生的交流也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也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

    在良好的氛围下教学和创作

    邓柯老师说,这些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很幸运能够来到北服,感受到北服的温暖。这里的人亲切友善,同事之间和谐相处。学校这些年给予自己很多支持,造型艺术系每年组织老师一起去全国各地考察、写生,回来进行创作,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研究氛围,也有助于增进彼此专业上的交流。一些退休的老教师常回来进行学术交流,使自己受益颇多。教学空间和教学设备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学科建构上,雕塑方面有关课程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系统架构,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很大提升。系里启动的科研空间也给有科研项目研究的老师们提供了做研究的好平台。整体说起来,学校从教学、创作、科研各方面都提供了很多条件,也促进了教学成果和专业成果的形成。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我们能够全心全意地去教学和创作。

    “希望走进雕塑这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坚持走下去。每个人的能力是需要靠自己去锤炼和塑造的,要做一个自信、有责任心的人。”这是邓老师对学生的希望,同时邓老师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