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我国高等院校传媒艺术教育任重道远
周建新 邵岩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传媒艺术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重担,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近些年,传媒艺术教育得到了很多高校的重视和关注,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规模,但面临的客观现实是,我国传媒艺术教育质量距离国家、行业和社会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亟待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院校传媒艺术教育任重道远。

    传媒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媒行业发展密不可分,有着很强的行业性特点。传媒艺术是电子媒介诞生以后人类艺术发展新走向的一个概括,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组成的艺术集合。传媒艺术教育是跟传媒艺术创作生产、传播、接受相关的教育,宏观意义上指的是所有跟传媒艺术行业、职业、产业相关的技能培训、专业教育及学术研究。高等院校传媒艺术教育从教育层次上讲包含了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也包括非学历教育中的各种技能培训;从学科专业分布上讲涉及艺术学门类下面戏剧与影视学类、设计学类、美术学类、音乐与舞蹈学类、艺术学理论类五个大的类别下面的十几个专业。

    当前,传媒艺术以其特有的媒介属性和艺术品质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传媒艺术及其文化已经席卷全球,带来人类文化极其深刻的变革,构成全球整体文化语境中重要内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艺术学科与文科、工科相互交叉融合。这些都深刻影响着我国以及世界传媒艺术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我国高等院校传媒艺术教育一方面得益于行业发展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丰硕的人才培养成果,发展态势良好,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是整体规模大。保守估计,开设传媒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应该在600所以上,而2015年全国只有1219所本科院校,可见传媒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占有率”是很高的。这个数字背后是每年相关高校要投入巨大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场地,并有数以万计的毕业生源源不断涌入传媒行业市场。其次是院校类型广。从专业的院校分布看,开展传媒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有:传媒类院校、艺术类院校、综合性院校,以及其他类,诸如师范、农、林、水、体育、军事等院校也开设了传媒艺术类专业。传媒类、艺术类、师范类院校依托自己的历史传统优势在传媒艺术教育发展上占据着十分有利的位置,是传媒艺术教育的主力军,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而综合类院校依托自身的综合优势,并从高校、行业当中引进了大批的高端人才,也迅速在这个领域崛起,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其他类院校则从自身的行业特点和优势出发,寻求与传媒结合点,采用“+传媒”的模式,打特色牌,同样也在传媒艺术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再次是专业设置细。2012年教育部对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修订后,专业类增加到92个,专业数有506种,而艺术学门类下设5个类别,29种专业,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都是传媒艺术类或者是与传媒相关。戏剧与影视学类十个专业、美术学类的摄影、设计学类的数字媒体艺术等都属于传媒艺术类专业,而其他一些专业,如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史论等也根据学校特色不同或多或少与传媒艺术相关。此外,各个高校在实际的招生尤其是在专业培养上,又在以上这些传媒艺术类专业下面设置了很多不同的培养方向;还有一种情形是,一些院校的传媒艺术类专业不是设立在艺术学科门类下,而是挂靠在相近的学科下面。

    传媒艺术教育已经具备了如此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而且这种增长的趋势还在延续,这对于传媒艺术类相关学科、相关专业建设发展而言是一件好事,对于传媒行业、艺术行业发展而言,也是一件好事。但遗憾的是,我国传媒艺术教育质量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不均衡,指的是众多开设传媒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参差不齐,甚至是天壤之别。其次是不协调,指的是传媒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行业的契合度不够,传媒行业亟需的人才我们在培养上失位或者错位。再次是不达标,指的是传媒艺术类专业开办的审批监管不到位,专业质量评估又起不到严肃的制约作用,导致传媒艺术类专业“野蛮生长”,以致部分高校传媒艺术教育盲目扩充,甚至在一些基本条件不达标的情况下就匆忙上马。

    作为一种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教育,高等院校传媒艺术教育尽管不可能跟着传媒行业亦步亦趋,应该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但是传媒行业的这种变革对于传媒艺术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传媒艺术教育发展应该根据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树立三种意识。首先是树立全球化意识,主动寻求更大的“舞台”,挑战更残酷的“擂台”。这既是传媒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传媒艺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传媒艺术发展不可能脱离全球传媒发展大的背景、大的趋势、大的轨道,世界各国传媒发展彼此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传媒行业全球化的竞争合作局面,加速传媒艺术生产资料在全球市场的广泛流动,这其中,竞争最为激烈就是专业人才,因此,对于传媒艺术教育而言:一方面全球化的市场为我们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找到了最前沿、最高端的出口和平台,拓宽了我们的就业渠道,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们的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大知名艺术教育院校的激烈竞争,考验我们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能力,而是国际视野里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其次是树立全媒体意识,迎接跨界融合带来的挑战,夯实专业基础,敢于大胆创新。所谓“全媒体意识”指的是,传媒艺术教育既要有清晰的、传统的传媒艺术类型意识,又必须有面向未来的、创新的、大胆的、跨边界的全媒体思维。随着传媒相关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在传媒艺术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各个流程环节中的实际应用的迅速铺开,传媒艺术融合升级变革的速度还将大幅提高,以前的摄影艺术、广告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动漫艺术、新媒体艺术在新的生产、传播和接受环境下,已经出现了边界的游离模糊和交叉共生的现象。因此,对于传媒艺术教育而言:一方面需要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有序推进,夯实专业基础,强化理论积淀,提升实践创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不能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前沿意识,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再次是树立全产业链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传媒艺术教育从职业分布或行业就业上讲包括了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文学、音乐、动画等传媒艺术生产创作的全部流程或工种。现实的传媒艺术实践创作绝大多数都不是独立创作,需要调动各个环节上的资源,协调各个链条上的元素,通盘考虑,才能完成一部完整的传媒艺术作品。因此,对于传媒艺术教育而言: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大学生的实践创作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创作素养和创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提供专业的实践创作平台,提高学生的联合创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传媒艺术是其中重要内容,也承担着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国家民族形象等重要任务。而促进传媒艺术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而广大高等院校是我国传媒艺术人才培养的摇篮。欣喜的是,我国高等院校传媒艺术教育发展基本面良好,但是在速度与效益,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平衡问题还需要给予重点研究和关注。这需要教育管理部门、行业和高校共同努力,及时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中予以创新,迎接变化带来的挑战,探索完善符合教育规律、适应新的形势、满足行业新的需求的中国特色传媒艺术教育之路。

    【作者周建新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本科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邵岩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