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7日 星期二
深圳海关:改革创新力促通关便利 助力深港全面合作新发展
图为深圳海关关员港口通关服务。李安摄

    香港是深圳最大的进出口市场,深圳口岸是内地对香港最重要的贸易纽带。据海关统计,深港贸易规模从1997年的701.4亿元人民币大幅攀升至2016年的6961.5亿元,年均增长12.8%,快于回归前5年(1992年—1996年)年均增速10.1个百分点;二十年间,两地贸易规模增长近10倍。

    深圳海关不断改革创新,全力提升通关效率。全国唯一开通陆路口岸货运、旅检24小时通关,全国率先实行公路口岸通道自动核放,实现粤港跨境快速通关,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将粤港口岸的便捷快速高效拓展至广东全省、泛珠四省以及全国。

    深圳海关综合统计处科长刘颖介绍,目前深港贸易正处于深度调整共谋发展期,2016年深圳市进出口值2.6万亿元,其中对香港进出口6958亿元,对香港贸易额占深圳进出口超过20%。香港在深圳口岸贸易伙伴中仍然稳固第一的位置。

    二十年间,深港间贸易结构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劳动密集产品逐步向高端机电产品、从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不断转变。香港得益于内地制造业水平、企业经营自主度增强以及内地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深圳对香港一般贸易进出口呈快速发展,年均增长14.5%,占深港贸易比重由1997年的21.1%提升至2016年的28%。此外,随着深圳的保税区、保税港区等特殊监管场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深圳物流服务业也在蓬勃发展。

    深港贸易结构变化也反映出两地经贸发展新时代的来临,深圳从单纯的学习者逐渐成为赶超者、合作者,两地互补、互惠共利、经贸融合正在形成。20年来,深圳陆续增设深圳湾口岸、福田口岸、大铲湾口岸三个新口岸,其中,深圳湾口岸是国内首个采用深港联合“一地两检”查验模式的口岸,也成为香港与深圳以及内地其他地区加强合作、互利共赢的一个新起点,体现了深港合作的新活力。

    香港回归以来,深圳海关全力提升口岸通关效率,满足深港的贸易需求。2002年起,海关在粤港公路口岸实施自动核放系统,实现车辆在公路口岸卡口的自动识别和自动验放,将正常车辆在口岸通关时间由原来的2分多钟缩短为5秒内。2007年启动跨境快速通关业务,实现粤港公路口岸与主管地的无缝衔接;2012年起开展香港海关“多模式联运转运货物便利计划”与内地海关“跨境快速通关”衔接计划,实现了从香港启运地,经两地公路口岸,来往内地指运地的全程快速通关,与普通转关模式相比,进口通关效率内地段提升26分钟以上。2014年以来,完成粤港公路口岸通关模式由地方版向全国版的转化。

    在深圳湾口岸,作为“一地两检”的特色,深圳海关和香港海关在同一座大楼内办公,一条黄色的线,将两地海关的监管区域隔开。在“一地两检”模式下,进出境旅客正常情况下10分钟即可过关,客运、货运车辆来往深港两地也仅需10—15分钟,大大节省了旅客和车辆的通关时间,提高了通关效率。旅检方面,日均旅客流量从开通初期的3万人增长到现在的12万人次,高峰期甚至达到16.5万人次;日均客运车流量从开通初期的约4000辆次增长到现在的逾9000辆次。货运方面,日均货运车流量从开通初期的约1000辆次增长到现在的逾2000辆次;进出口贸易额实现9年连增,超过人民币3000亿元。

    也正是由于深圳湾口岸“一地两检”优势,深圳海关一批通关改革纷纷在深圳湾口岸率先运行。在报关大厅,通关无纸化改革让企业免于排队、网上申报,汇总征税改革使得以往的海关实时逐票审单转化为后置审核和税款结算,接单、放行一体化,进一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在货运查验场,电子卡口、电子地磅、电子关锁、H986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及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使用,进一步缩短货物通关时间。在旅检现场,海关自助通道6秒快速过关,“大数据”自动识别,便利守法旅客,精准打击“水客”;通过设置学童、礼遇、大件行李、小件(无)行李等多条专用通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类通关,互不干扰,更有效保障旅客通关安全。

    香港回归以来,深圳机场和香港机场合作提上日程,2005年8月,“空港物流快线”业务模式投入运营,香港机场到深圳机场之间货物能够无障碍跨境通关、点对点对接,既缓解了香港机场的货运压力,又能够充分运用香港丰富的国际航运网络,促进深圳机场货运业务的蓬勃发展,丰富了企业在货物运输线路上的选择,压缩了运输周转成本,促进深港两地进出口贸易额大幅提升,机场海关货运监管现场业务量也大幅增长。今年1—5月,深圳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1852万人次,同比增长8.8%;货邮吞吐量44.9万吨,同比增长6.8%;作为深圳市政府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重要一环,深圳空港和机场海关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深圳海关将深化改革创新力促深港两地发挥自身优势,相互取长补短,进一步拓宽合作空间,促进资源的流动融合,推动深港区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为国内湾区经济发展树立先行榜样。

    (刘颖 魏百臻 张晓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