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31日 星期五
创新技术“接轨”传统文化 引领生态安葬新风尚
本报记者 江 耘

    江苏南京启动“3D生态云葬”、上海首推“升降式花园葬”、浙江开创二维码祭扫模式……随着生态环保理念形成以及土地资源日趋紧缺,沿袭千年的“入土为安”式传统殡葬文化在各类创新式的节地生态安葬形式的推动下,正悄然发生变化。

    2009年,我国开始倡导节地生态安葬,民政部提出要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2011年被民政部定为“绿色殡葬推进年”。去年,民政部、发改委、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

    去年的一项数据显示,全国由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1598家,提供墓穴1202.7万个,安葬量达到791.5万个,安葬率为65.8%。绝大多数公墓都开发有一定比例的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等新型节地生态葬式。

    虽然政府的引导以及各地通过费用减免和补助的形式,让节地生态安葬有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成果更多是“盆景”,距离发展成为大家普遍认同并参与的“风景”尚有一段距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民政部—浙江大学中国社区研究中心副主任郎友兴认为,一方面是观念转变需要时间和过程,另一方面也与节地生态安葬的创新手段单一有一定关系。

    “要想培育绿色殡葬的社会新风气,殡葬行业必须对墓地、骨灰堂等进行产品创新。”浙江省殡葬协会常务副会长沙力说。

    今年,宁波市同泰嘉陵陵园整体推出壁葬与铜制二维码祭扫牌,就是创新的一种表现。

    壁葬是将骨灰盒嵌在墙壁内的丧葬方式,在全国多地均有推广。同泰嘉陵陵园在壁葬墙上镶嵌二维码,引入了信息技术,通过扫一扫,可获取逝者个人简介、墓志铭、人生时间轴、照片、视频等内容。

    这种线上追思和文明科技祭扫,让节地生态安葬变得更加与时俱进。沙力表示,这种“互联网+”的安葬模式也将被浙江更多陵园采用。

    如何让殡葬行业与互联网技术对接,在近年来引起了行业的关注。

    去年在杭州召开的中国殡葬协会殡葬“互联网+”论坛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殡葬与互联网的融合应体现在专业性方面,应专门为殡葬业服务;在创造性方面,殡葬和互联网融合不仅是服务既有模式,还应创造新模式;在服务性方面,应以死者、死者家属、殡葬产业链为服务对象;在延伸性方面,围绕服务不断延伸等等。

    尽管“互联网+殡葬”被业内看好,但传统殡葬企业大多缺乏认识、商业模式没有形成、跨界人才缺失等因素仍旧制约了行业的创新融合发展。

    节地生态安葬的技术创新很多国家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如今年在杭州推广的“生命晶石”服务,源自十多年前的美国,通过将亲人骨灰制成晶石来追思先人,受到众人追捧。

    澳大利亚推行“生态焚烧”,将遗体经化学处理后变为可降解的骨灰后埋入地下。该国还加入信息技术元素,取消传统墓碑,在下葬点安放全球定位系统发射装置,死者亲属通过定位确定埋葬位置。

    新加坡因土地资源有限,积极推广海葬。新加坡国立大学专门设计了多种海葬方式,其中包括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追踪海葬地点,探索虚拟海葬地等形式。

    如今,落地于杭州市的生命晶石技术是全球唯一没有任何添加成分,把先人全部骨灰升华而成的专利。各类新的节地生态安葬形式也层出不穷,部分地区还通过创新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来打造新型节地生态安葬。

    浙江湖州安吉龙山源正在尝试市场化开发,将创新形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未来要打造中国生态艺术旅游陵园。

    陵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将通过建造名人雕塑、亭台楼阁、书香院落和艺术碑雕,让整个陵园变成了一个具有人文气质和情怀的景点,在陵园内通过竹林式、草坪式、树池型、花坛型等生态安葬方式,让先人融入生态风景中。

    “生态节地安葬是趋势,要向打破传统观念,让社会广泛的接受,需要一定时间让民众能够接受,更要在技术和形式上进行更多的创新,同时也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让国人能够接受这些方式。”郎友兴说。(科技日报杭州3月30日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