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31日 星期五
为什么我们不允许他人愚蠢

心理话

蒋 硕

    愚人节快到了,我们来讨论一句有趣的话:“不如抵制蠢货”。它自5年前某事件中诞生,于近期某事件中流行,用来应对“滚出”或“阴谋论”,大概有些碾压的快意。这句话通常隔空使用,使用者的心理姿态往往充满不屑与义愤,似乎深受“蠢货”侮辱,与之不共戴天,似乎只要有愚蠢的人、事、观念存在,就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大事。

    为什么我们“不允许”他人愚蠢呢?

    拒绝异质性群体存在

    首先我们来看看“愚蠢由谁来判定”。答案是唯一的——“我”。“我”负责评判你是否愚蠢,评判标准非常简单:愚蠢=和我不同。

    愚蠢的你是:反智、狭隘、缺乏逻辑能力的;冲动、易受蛊惑的;占人口大多数的。而我则是:信息渠道丰富、开放、善于学习的;价值体系多元的;少数派的精英阶层。

    这可以说是群体极化的形式之一。群体极化指“人们往往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人交往,通过互动,强化自己持有的观点和自我认知”。我们接触到的“蠢人蠢事”,多是群体极化的结果,而对愚蠢的抵制,则是另一种群体极化。它们的本质都一样:简单而极端的感情、“绝对化”的要求,是偏见群体的共同表达。不允许愚蠢存在,也就是不允许异质性群体存在。

    彰显我与他人的不同

    为什么“抵制蠢货”的人不能和“蠢货”进行具体、深入的讨论呢?可能没能力,更可能是没诉求。

    因为不愚蠢的我,是少数派精英;你不蠢了,和我一样了, 整个社会都开放、多元、理性了,我岂不是泯然众人,哪里还有碾压他人的优越感?因此,我并非不允许你愚蠢,我只是在表达“不允许愚蠢”的态度。一旦你真的不蠢了,我会更加担忧。

    这是一种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并非青春期少年的专利,它是不自由社会的产物,与人们的自尊乃至自恋有关。而当逆反与自恋——对声望、利益的自我服务意识和对他人的低共情——相结合,它会变得更激进,督促我们抓住一切机会彰显与他人的不同,甚至不惜采纳和表达自己未必真正理解、认同的观念,总之,够独特就好,惊人更好。所以,一旦愚蠢的异质性群体不存在了,或看起来没那么庞大、有力了,我们也就没那么特别了,那将多么寂寞。

    学会与“愚蠢”和平共处

    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和每个我们认为愚蠢的人、每个认为我们愚蠢的人共生,并且享受其中,也许世界和平就指日可待了。

    如果你被这个想象逼疯了,也许你还应该修炼一下。至少,可以试着换换观察与思考的角度,尝试一些新的行为。

    心理学认为,自我价值越低的人,越习惯向外求索,依赖与他人的关系来进行自我确认。这个过程中,他人的“愚蠢”会成为喜闻乐见但又脆弱不堪的参照系,“不允许愚蠢”则变成掩藏无力感的攻击。所以,我们有必要整理自己的目标、现状与感受,确定我们的价值所在,而不是通过他人的蠢来衬托自己的智慧,用对他人的排斥、压制来确认自己的力量。

    比起不由分说的碾压,不妨去观察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试着探究只言片语背后的信息。也许你会发现,看似不合理的存在,自有其强大的理由,看似无逻辑的人,却坚定自洽。如果是那样,请表示钦佩,至少告诉自己此人不劳操心,而如果你发现了一些困扰,而他人有求助意愿,不妨提供些信息,让他有选择而不是被纠正。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精华信息传递的过程,而信息的传递激发互动型的成长。

    而真正贡献信息的方式,既不是批判式的,也不是炫耀式的,而是平和、真实、具体的呈现。改变是每个人自我驱动的结果,而努力呈现更多不同观念、方式,就是赋予一个人、一件事“其他可能”。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允许他人、也允许自己愚蠢,于参差多态中,共享幸福的本原。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