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
本报记者 操秀英 张盖伦
青海西宁十四中特级教师庞晓丽委员对前几天被朋友圈刷屏的一张照片印象深刻。照片上是两个“张杰”PK:站在前景的是2月23日刚卸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刚下飞机;他身后不远,层层叠叠的人群高举的名牌和巨幅海报,写的也是“张杰”,后者是一个歌星。
事后有记者了解到,照片是若干年前的旧事。虽然张院士当时也并没误会自己是彼“张杰”,但庞晓丽还是感叹,相比之下,公众对知名科学家的尊重和追捧远不如娱乐明星。
不论是科学家在公众心中的位置,还是科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都有些尴尬。“在全社会鼓励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尤其重要,科学教育还任重道远。”庞晓丽说。
科学教育应为教育应有之义
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常年研究教育。据他观察,科学课的比重在下降,中小学的科学实验相对衰落了。庞晓丽认为,这主要还是因为高考指挥棒的存在。“学生对综合实践类课程其实很感兴趣,我也指导过一些学生,有些还获得国家级奖项,但这些对升学没什么作用,家长也有些质疑,很多活动搞着搞着就没有了。”
此前参加首届中小学生创·造大赛教练员及领队培训班的一名老师也表示,在有些学校,学生想请假参加科创比赛,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不予准假。而带着学生搞科创的老师,如果参加的活动并非教育主管部门开展,学校也不认可。
“一来二去,让老师有挫败感。科学教育应该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在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看来,中国一向重视数理化,但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为的是考高分,弱在科学思维和动手方面,这是将来一段时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新课标落地关键在专业师资
不管怎样,变化在逐渐发生。前不久,酝酿多年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终于出台。新修订的课标规定,小学1—2年级就该有科学课,并在科学课中明确新增了技术与工程内容,明确新增了对社会与环境责任的思考。
“这跟高中教育会形成很好的衔接。”广州天河中学通用技术课老师顾志居说。
但如何将新课标落地?大家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师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每年会去全国各地中小学调研。在调研中,刘希娅发现,科技教育首当其冲的问题是专业师资的缺乏。
“就全国而言,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能够驾驭教学的科学教育教师严重缺乏。”刘希娅发现,很多学校的科学教师都是由过去的师范生担任,或者由其他专业的老师兼职,有相应学科背景比例的专业教师,就全国而言不到30%。
在四川做了多年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透露,她所在培训机构,在教孩子做科创的同时,也不知不觉成为了“教师培训地”——不少在机构兼职或任职过的老师们,因为积累了足够实战经验,而受到中小学校的青睐。
科学老师,除了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有动手能力。这位老师坦承,机构的美国外教,可以一人hold住有20多个学生的科学课堂,但这对中国老师来说,就太难了。毕竟,中国的科学教师也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成长起来,要他们一下子成为会动手、会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引领者,谈何容易。
从教材切入 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刘希娅分析,由于我国地域之大,科学教材的呈现方式也存在着区域差异,所以,在内容上也很难精准衔接,“青海西部和北上广显然不是一个水平,教材怎么体现当地水平和特色,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刘希娅认为,在针对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而研究的课程教材上,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庞晓丽也认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新课改后,教材有了不小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大的指挥棒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教材来带动教学方式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此外她表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一些综合性的科技馆。
“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需要包括社区、科技界、媒体等在内的共同努力,营造全社会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氛围。”庞晓丽最后说道。
(科技日报北京3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