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5日 星期日
委员呼吁——
科技论文指标滥用误用该叫停了
本报记者 操秀英 陈 莹

    两会声音

    “你还在为晋升职称而烦恼吗?你还在熬夜不睡觉干活吗?本公司拥有实力雄厚的论文代写队伍……”像高抒这样搞科研的委员,经常会收到类似的邮件。

    “代写一篇论文明码标价15万元。”谈起去年的大规模论文撤稿事件,他表示见怪不怪。据他称,去年代写论文的总产值达到几十亿,也就意味着上万篇SCI论文由人代写的。他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不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

    中科院微生物所前所长黄力委员也持同样观点。“巴西有个杂志,上面发表的主要是中国人的论文,有一期上面有5篇文章用的都是同一张图。这件事后来被美国一家打假网站揭发报道。”他说,这些论文的作者主要是医生,而主要原因是迫于晋升的压力。

    科技日报记者采访的其他几位科技界委员也表示,尽管近年来科技评价体系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本质上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高抒同样很执着:“这么多年,我每年的提案都是在关注这些问题。”在他看来,目前在科技管理上,人们关于指标体系的认识还很落后,科研论文的评估指标就是如此。

    “早些年,管理部门重视SCI和SSCI论文的篇数,然后又加上了‘高影响因子刊物论文’‘Nature指数’‘表现不俗论文’‘高被引论文’等指标,在尚未弄清这些指标所测度的变量之前,就匆匆忙忙地用于各种考核、评优、评奖等活动。”高抒说。

    “省部级一等奖候选成果的代表作中的大多数引用情况低于刊物影响因子,也就是说,在引用指标上是负面贡献,然而由于发表在高影响因子刊物上,评审专家们就将其评为一等奖。这样的奖励方式必然带来太多的不公平。”高抒说,一篇论文的实际价值,只能从内涵上来评价,如基础研究论文的价值需要考虑论文在新发现、新方法、新理论、新想法上的贡献大小,这只能由业内的专业人士才能胜任,企图以简单的指标方式来评价将产生误导。

    高抒严肃指出,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科技论文指标滥用误用已很严重,对科研造成了一定破坏。

    正因此,高抒在提案中提出,国家科研管理部门应组织力量,及时梳理各种指标,包括已经提出的和目前正在涌现的指标,明确每个指标的定义和测试内容,对研究机构实时、定期公布,指导科研机构管理部门明了各个指标的含义和功能;对科技论文或成果的各种指标进行分析,筛选出表征论文质量的间接指标,如本领域重要专家的关注度和评论、论文刊载刊物的学术声誉、当事人的科学诚信记录等,用于评价工作参考;除参考指标外,考核、评价、评奖工作必须建立在内涵分析的基础上。

    (科技日报北京3月4日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