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10日 星期五
冬奥备战,科学范儿越足越好
新华社记者 王恒志

时 评

    距离2018年平昌冬奥会开幕还有整整一年,中国军团的冬奥备战也已经到了攻坚克难阶段。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科技手段正成为中国运动健儿训练比赛的助力,而要在2018的平昌乃至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取得好成绩,冬奥会备战的科学范儿再怎么足也不嫌多。

    粗放式的埋头苦练已经不再是竞技体育的不二法宝,无论是训练器材、训练保障、训练方法乃至选材都要有科学指导和科技手段来辅助,而其中的科技含量高低,往往有决定运动员成绩能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作用。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已经引入了很多科学训练手段,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要看到的是,科学训练的普及度仍不够广,不够深入。当然,这和长期以来我们的训练方法、训练手段和辅助设备偏传统、靠经验有关。要全面引入科学手段,扭转训练思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不仅需要高科技设备的投入,更需要拥有科学理念的教练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不断解放思想,引入高水平人才和技术,不管是国际高水平训练团队,还是社会高科技企业,都要能请进来,用起来。

    同时,科学训练的核心是运动员,科学训练的引入要切忌生吞活剥,一个高水平选手适用的方法、器材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选手,能把科技和人结合起来,寻找更适合我们运动健儿的方法,才是真正的科学训练,简单的“拿来主义”并不能称为真正的科学。

    现在距平昌冬奥会只有一年时间,说科学选材问题有点迟了。但不夸张地讲,科学选材甚至是一切的基础,这一点做好了,训练出成绩会事半功倍。考虑到2022年冬奥会,以及整个中国冬季运动的未来,现在说科学选材却是一点都不晚。相比科学训练,科学选材的难度实际要高得多,依靠传统的经验当然也能选到好苗子,但如果在丰富的经验之外再辅以科技手段和科学理念,恐怕任何项目都会产生乒乓球一样的“烦恼”——人才太多,左右为难。(新华社南京2月9日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