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自动驾驶需要更高的社会接受度
□ 陈 杰

    热点观察

    自动驾驶技术逐步成熟,公众对规模不一的自动驾驶试运行早已见怪不怪。直到前几天,百度在武汉投放的千余辆“萝卜快跑”自动驾驶网约车开始满城“撒欢”,这种大规模的投放终于让人们看到了自动驾驶技术从试验阶段迈向商业化运营的曙光。

    减少交通事故、缓解交通拥堵和提升出行效率,是人们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期待所在,“萝卜快跑”在武汉也确实为市民带来了全新的出行体验。然而在短暂的惊喜之后,质疑声也随之而来。车辆在路口的卡顿、反应迟缓等技术问题被频繁曝光,甚至出现剐蹭事故,让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

    与此同时,不少网约车司机也担心自动驾驶技术全面落地会“革掉网约车的命”,从而影响到自己的生计。虽然这种担心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确实也反映出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所带来影响的不确定性态度。

    事实上,自动驾驶技术商用落地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了技术的成熟度外,还需要考虑法规、基础设施、社会接受度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从“萝卜快跑”落地武汉的进程来看,虽然厂商及政府相关部门在技术、法规及基础设施方面已经作出了补齐短板的努力,但在社会接受度方面显然还存有痛点。

    提高自动驾驶技术的社会接受度,确保车辆在各种场景下都能稳定运行,技术提供方积极提高技术成熟度是必选项。而政府相关部门则需要完善相关法规,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更安全、更顺畅的运行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两者还需要加强有效的公众教育和沟通,通过自动驾驶相关知识的科普,让公众了解自动驾驶技术的优势和潜在风险,消除不必要的担忧和误解。倾听公众声音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关切,方能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和广泛应用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作为一项革新性的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的商用落地必然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只有技术提供者、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努力,逐步提高社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自动驾驶的健康发展和广泛应用才不会是“空中楼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