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以“四个面向”为主线布展 诸场景应用精彩亮相
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尽显科创硬实力
□ 科普时报记者 史 诗
在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中拍摄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负重50千克还能轻松跳高的人形机器人,解决颅内“不定时炸弹”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绚丽闪亮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

    5月起,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以“四个面向”为主线,设置序厅、“砥砺奋进这十年”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板块。基础研究、大科学装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信息、商业航天等21个展区,全面展示前沿科技领域的430多项技术、产品。

    光量子计算机“身手不凡”

    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板块,一台绚丽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引人驻足。它就像一个地球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研究地球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探究其中的物理、化学和生命过程。

    展区另一边,一个极具未来感的五环光圈装置——550计算量子比特相干光量子计算机发着蓝光。它是一台1∶1的模型,展示了光量子计算机中的光纤结构,整个光纤长达20公里,激光在里面快速穿梭完成运算。目前,这样的光量子计算机已经在导航、通信、人工智能等场景中实现初步应用。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完成的大规模量子云算力集群建设,综合指标进入国际第一梯队;银河航天研发的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平板式,为我国巨型低轨通信星座的快速部署提供技术支撑……展览展示的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量子信息、未来通信前沿成果,正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增添助力。

    各类机器人“大显神通”

    指甲盖大小的一枚芯片可以支撑一整台汽车的动力、车控、智驾等应用需求;全球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刷新国内运力最大民商火箭纪录,星际荣耀双曲线二号实现国内首次火箭复用飞行……记者看到,“面向经济主战场”板块集中展示了商业航天、新能源智能汽车、合成生物制造、机器人、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成果。

    展览现场,能够负重50千克进行跳高,可实现在草坪、石子路、雪地上稳定行走,自主完成收纳整理、迎宾接待、取送快递等任务,身高1.65米左右的人形机器人“小星max”,已经迫不及待展示绝活。

    在该展区,还有很多引人驻足的各类智能机器人,比如满足特种应用场景的四足机器人、可以用于消防等特殊场景的救援人形机器人等,以及理想、北汽、小米等企业带来的新能源智能汽车。

    “超级低温工厂”格外耀眼

    牛奶被碰洒,立刻找来抹布擦拭干净;够不到水龙头,还能自主搬来垫脚的凳子……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板块,生活在高度仿真的数字场景中的“通通”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它有着与人类相似的价值观,在没有具体任务时,它也会主动在房间内探索学习。作为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体,“通通”目前具备三四岁儿童的完备心智和价值体系,并在持续成长中。

    这次,中国科学院理化所还把大型氢氦低温装备搬进了展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蓝色“冰箱”格外耀眼,像一座“超级低温工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科学院理化所研制的液氢(零下253℃)、液氦(零下269℃)和超流氦温区(零下271℃)系列大型低温装备,占领了相关领域国际制高点,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导加速器、航天器地面试验、先进光源、聚变实验堆……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重大工程用上了它。

    肿瘤“克星”派上用场

    颅内动脉瘤被称为人类脑中的“不定时炸弹”,极易引起出血性脑卒中。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板块,艾柯医疗器械(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成为颅内动脉瘤的“拆弹利器”。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使用钴铬合金材质,借助机械球囊输送系统等世界首创技术,能大大降低“密网支架植入术”的操作难度和手术时间。目前,该产品已经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多家医院应用。

    此外,展览中还能看到我国单孔窥镜领域首款获批上市的手术机器人,可用于泌尿外科腹腔镜等手术操作,为患者提供更优的微创手术;脑疾病精准手术机器人,能针对脑肿瘤、难治性癫痫、脑出血等重大疾病,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为人民铸就“健康坚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