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应急科普下沉一线 防灾理念落地生根
□ 刘自杰 谢汉明 周 圆

    科普经验一线谈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面对各类自然灾害,大众应该如何防范和处置,离不开平常的应急科普。近年来,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坚持把科普宣传作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安全理念,增强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统筹规划,实现多元共治

    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建立健全应急科普协调联动机制,显著提升基层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平战结合应急科普体系。依据北京市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任务分工,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将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纳入“十四五”应急管理工作规划、防灾减灾救灾专项规划体系。

    应急管理需要协同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为此,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加强多部门联动,建立与首都精神文明办、北京市民政局、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红十字会等单位协调工作机制,全面建成应急志愿者队伍市、区、街道(乡镇)三级体系,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建设奠定了坚实力量基础。

    为了让应急知识“飞”进千家万户,近年来,北京应急管理坚持以安全社区及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集团)创建为契机,将评分考核指标与社区、企业人员科学素质和开展活动挂钩,有力提升了评建效果。2023年,129家社区被命名为“北京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95家企业被命名为“北京市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还有440个社区、37家企业通过了2023年度“北京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复评。

    做强人才队伍,创新宣传模式

    建立一支涵盖领域广、专业素质高的应急科普专家队伍很有必要,可以在关键时候站出来有效发声。为此,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以市级应急志愿服务总队建设为样板,遴选50名应急科普专业骨干,在此基础上研究细化全市应急科普志愿者工作规范,明确初、中、高级能力素质标准认定,并研究制定了30余门“菜单式”课程,有效提升了应急科普人员专业能力。

    应急科普只有入脑入心,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宣传模式创新可有效推动应急科普工作。聚焦中小学生普及安全防范常识,北京市应急管理局连续5年策划制作《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特别节目,采取外拍实验、道具模型、动画讲解等多种手段,提升了中小学生认识、化解危险和自救等本领。

    为了让科学声音跑在谣言前面,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围绕安全生产、防汛、森林防火、应急救援等主题内容,设计“疯狂安全家”等文创作品25种,制作海报发放6万余份;协调公交、地铁、高速公路以及王府井等标志性建筑相关方,在屏幕上不间断播放有关安全防范的动漫视频和安全提示,进一步提升了科普宣传的受众率。

    强化群众主体作用,科普“破圈”聚人气

    应急科普如何“接地气、聚人气”?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紧紧抓住社会公众这个关键,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提升公众参与科学素质行动的热情。

    2023年以来,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与北京市文化局携手,扎实开展基层巡演。通过采取“节目征集+自主创作”形式,基层巡演推出了《充电讯事》《酒后贪杯》等多部安全文艺作品。聚焦生产一线、工地、社区、学校等场所,基层巡演以歌舞、相声、快板、曲艺等多种表演形式,传播防灾减灾常识,累计巡演30余场次。应急宣传车也开进了重点灾害防护乡镇村、人口密集社区及企业集团,开展了60余场应急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志愿者有着数量庞大、专业类型广泛、服务形式灵活的特点,连接着应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持续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区分不同领域、不同对象,开展各类应急安全宣传活动,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2023年,北京市出动应急志愿者2万人次,组织活动超过3000场,服务全市公众超过30万人次。

    (作者单位: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