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7日 星期五
健康科普: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 杨进刚
杨进刚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近年来,健康科普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上海和北京等地还相继出台了将科普文章、科普视频纳入职称晋升评审标准业绩条件的规定,引发广泛关注。

    做健康科普,如何才能找到新颖的选题,如何才能让老百姓爱看爱听,这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转化学术成果,解决科普选题创新难题

    做健康科普也需要找到公众感兴趣的话题,如何才能持续找到热点话题?我们的经验是,发现对公共健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找到能够改变人们健康行为的新说法,制造能够改变人们行为的新话题。其中,将外文期刊的优秀学术成果转化为科普内容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2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7月,中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929篇,占世界总量的45.9%,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但是这些优秀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健康领域的新发现,通常都发表在外文期刊上,如果不能进行有效转化,把这些知识和成果介绍给国人,国家的大量投入就等于打了水漂。

    为了将这些学术信息进行转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组建了科普团队,将这些深奥的学术论文转化为科普文章,解决了我国学者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发表的论文国人无法知晓的痛点。尤其是对中国公众健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学术成果,科普团队还将其加工成学术新闻的形式,便于医生和公众阅读。

    长期以来,我们遵循的选题原则是“考虑健康中国重大问题、对公众健康有重要影响和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选题必须有文献支持,没有出处的文章一律不得刊登,所有文章来源必须在文章底部列出。团队坚持8年来,共发表原创文章近1.2万篇,用户近25万人。

    专业医生讲专业的事,让科普内容更准确

    目前,全社会都很重视健康科普,但很多平台提供的健康内容质量难以保证,导致公众对健康信息认知上的混乱。对于大部分平台的医生而言,他们并非主观故意。因为,一方面,医学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需要终身不断学习;另一方面,疾病的亚学科领域也在飞速发展,医学分科现象明显,即使是心脏病,也存在多个病种,从事某一种疾病专业的医生,对其他领域的主流认识和进展也不一定很熟悉,而且全国不同水平的医院和不同水平的医生,对同一问题的认知可能也有差别。所以,健康科普需要尽可能保证与医院的诊疗行为相对一致。

    为了让健康科普的内容更加准确,针对分科现象明显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什么专业的医生就讲什么专业的科普”对策。比如,阜外医院的心血管专业分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外科、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瓣膜性心脏病等多个专业,对每个专业的科普,我们都会针对性地请资深医生讲解,同时也会搭配相关专业的医生进行互补讨论。像我们做冠心病的科普,会同时邀请心脏外科、冠脉介入和药物治疗等专业的医生一同参与,避免在做科普时出现专业的倾向性。

    以访谈和聊天为主,科普说人话接地气

    不过,从现实来看,却存在着“越是大医院的医生越忙,讲课术语多,传播和效果不佳”等问题。对于医生讲课术语多的问题,我们将科普方式定为以访谈和聊天为主的形式进行线上直播,由科普和医学经验均较丰富的主持人带动讨论,参与人员均以阜外医院的一线专家为主,每期邀请2到4名医生,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和自我管理的相关知识,力争做到说人话、有内容、要严谨、能持续、能留存、广传播、接地气。对专业性太强的问题,也不追求短视频效果,而是会让主持人对名词和相关概念进行进一步提问和解释,把问题说透,便于受众听懂。

    为方便患者,我们曾多次举办多学科协作的科普讲座,将包括内科、外科、护理、药学、康复和心理等专业的医生请到直播间,切实解决回家后药物、护理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细节问题,并重点介绍饮食、心理、运动、睡眠等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以及怎样通过正确的生活方式去改善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为使科普有持续性,我们建设了“三件套”直播平台:直播间(硬件)、“直播”团队(人员)和网络平台(软件系统)。采用多机位专业高清摄像机、专业导播台、交互式触摸大屏,实现多媒体远程互动,提供专业级视频内容录制及视频直播。

    鉴于目前很多视频播放平台都不能完全满足海量视频内容的存储、检索利用、回放及转发分享要求,如微信视频号的直播内容仅能留存一段时间,视频号的视频只能按时间浏览,我们的科普视频内容除了在腾讯视频号、百度、央视频、微博等媒体平台同步直播外,还专门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方便回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