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5日 星期五
“兽”体现人类狩猎工具的迭代升级
——汉字里记录的科技进步(一)
图片为《汉字里的动物王国》插图。
(张艳慧绘图)

    □ 孟德宏

    编者按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是中国文化的记录载体,也是传承先民智慧和精神财富的符号工具。汉字的发明不仅展现了先民的聪明才智,也记录了人类发展史中的科技进步历程。本报约请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副主任孟德宏撰写系列文章,为读者解读汉字里记录的科技进步,还原汉字蕴含的科技元素。

============================================================

    人们把从自然界中猎取的动物称之为“兽”。

    “兽”字从单从口会意。“单”(單)的甲骨文字形,像是两端带有小石的树杈之形。有学者认为这是远古时代人们捕猎时所用的工具。“单”(單)音都寒切,“干”音古寒切,“单”与“干”同韵。《说文解字》释“干”为“犯也”。这是对“干”功能的阐释。能起到“犯”这一作用的事物其实也是“干”,即《诗经》中所谓的“干旄”“干旌”的“干”。这里的“干”指的就是“木杆”的“杆”,也就是“棍子”。作为“干”的棍子,主要的作用是“犯”,是“侵”,也就是用于“袭击”和“捕获”,其实也就是人类最初用来打猎的初级的简易工具。这个工具主要是用来近身肉搏的,是近距离获取猎物的工具。动物凶猛,用这样的工具来捕猎,当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尚书·牧誓》中“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中的“干”,指的就是这样的工具。《左传》中“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中的“干”指的是“干犯”“冒犯”“触犯”。

    “单”是在“干”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从字形上来看,就是在“干”的上面加上了某种东西。这个东西,有人说是小石头,从而可以用来投击,这就使得“干”从近距离搏击工具变成了远距离投击工具,大大降低了捕猎的危险,也扩大了对善于奔跑的猎物打击成功的概率。这种猜测是有一定道理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中的“干”,前人大多解释为“盾”。这可能是“干”语义上的发展。也有人把这里的“干”与“戚”作为并列名词来理解,也就是和“戚”一样的搏击武器。如果这样理解,这里的“干”其实就是最初作为近距离搏击的武器这个本义。

    后来,在“单”的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弹”。这是一种威力更强悍的射猎工具。但是其基本原理与“单”是相通的。应该说,从“干”到“单”,再从“单”到“弹”,体现出来的,是人类猎具的迭代升级,是汉字对于狩猎文化最直接的记录和反映。

    弄清楚了“单”,我们就更能理解什么是“兽”了。还原到历史语境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上古时期的人们生活在大森林里,靠捕猎生活。当时人类的力量还不是那么强大,在打猎的时候,如果遇到了特别大且凶猛的野兽,就会非常害怕,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为了不被这些野兽伤害,人们就发明了打猎的工具。其中有一种工具就是在“干”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迭代工具——“单”。打猎的时候,人们不仅手里拿着“单”,还用“口”大声地叫嚷,一方面是为了吓唬野兽,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壮壮胆子。“单”和“口”放在一起,就成为了人们打猎时的重要特征。在“相关性”路径上,人们遂把打猎的对象,称之为“兽”。这样一来,“兽”既表示打猎的动作,也表示打猎的对象,具备动词和名词两种意义。后来为了区别这两个词,表示动作的这个“兽”,在字形上进一步分化出了形声字“狩”。“兽”则保留了被猎杀的对象这个意义。“兽”与“狩”这两个字,记录的是同样的一件事,只不过是在职能上进行了文字的分工。

    (作者系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副主任)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