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8日 星期五
王拥军:用中国方案改写卒中全球指南
□ 科普时报记者 罗朝淑
王拥军在看病人的CT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最美科技工作者

    “我想讲一个叫作‘CHANCE’(机会)的故事。过去10多年,我和同事一直在从事一项任务,那就是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风险,让患者拥有更多更好生活下去的‘机会’。”2022年10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4届世界卒中大会上,获得世界卒中组织最高成就奖——“主席奖”的王拥军,与全球同道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历程。

    王拥军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脑血管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近日,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协等组织的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遴选活动中,王拥军当选为2023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找到“甜蜜点”,用中国方案解决世界性难题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约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70%,急性期病死率为5%—15%,生存的患者中致残率为50%,可出现瘫痪、失语、失明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高复发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的世界难题。“每一次复发,都会使患者致残概率增加,都会把患者向死亡边缘再推进一步。因此,降低复发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核心环节。”王拥军说。

    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科学家们获得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这部分患者发生致残性“脑梗”和复发的风险,但科学家们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希望找到一种与阿司匹林作用机制不相关的抗血小板药,通过两种药物联用,进一步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但在随后的3次大规模国际实验中,科学家们发现,两种药物联用,明显增加了患者脑出血的风险。

    王拥军认为,理论是可行的,但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两种药物使用的时间、适用的患者和使用的周期相结合的“甜蜜点”。随后,王拥军带领团队开启了一项名为“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病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这个课题的英文缩写,正好是英文的“机会”一词“CHANCE”。

    从2009年10月至2012年7月,王拥军带领研究团队从114个临床试验点筛选了5170例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通过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模式,最终发现了这个关键的“甜蜜点”——“轻型卒中”“发病24小时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用21天”。

    “CHANCE方案”开创了缺血性脑血管病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时代,将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从11%下降到8.2%,解决了世界性临床难题。仅在我国,就能够减少74万名卒中患者复发,减少患者医疗花费超百亿元。

    不仅如此,这一中国方案还改写了欧美等其他国家的临床指南,并成为全球卒中治疗的“金标准”,为世界卒中患者带来了更多生机。

    瞄准前沿,让复发风险再降低

    在科研工作中,王拥军始终瞄准前沿技术,以数据驱动研究范式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组学研究是利用大数据科学进行精准医疗的新兴领域。组学数据的整合意味着可以同时研究数千种基因、蛋白质、核糖核酸和代谢产物,揭示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网络。王拥军带领团队为脑卒中组学数据制定标准,建立卒中多组学创新中心。

    不仅如此,基于“CHANCE方案”,王拥军还带领团队继续深入研究,针对特殊人群,提出替代治疗方案CHANCE-2,将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风险进一步降低到6%。在这个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还发明了一种快速的基因检测方法,将基因检测时间从传统的几个小时缩短到了85分钟。

    王拥军说,对每一个患者来说,只要复发就是百分之百。让复发风险低些、再低些,是他和团队始终追求的目标。为此,王拥军建立起中国国家卒中登记,发现了我国脑血管病医疗服务中存在的诸多短板,并针对这些短板研发了成套的医疗质量改进新技术。通过对80家医院的整群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在国际上首次证实该改进新技术可在不增加医疗花费的前提下,使脑血管病患者1年复发风险相对下降28%,致残风险相对下降26%。

    利用多组学和生物标志物研究,王拥军还发现炎症机制在卒中复发中的作用,并继续发起“CHANCE-3试验——关于秋水仙碱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目前,有300家医院参与开展该研究。

    从业以来,王拥军一直身在医、教、研、防一线,作为医院院长,他始终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积极搭建中国脑血管病临床诊疗人才梯队。鉴于我国缺乏临床科研的培训体系状况,他创办了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流行病学与临床试验学系,并出任系主任。

    “我希望能培养更多的神经内科医生,利用这个‘机会’,让更多患者找到生存的希望。”采访结束时,王拥军如是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