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8日 星期五
红色草原跑出文旅融合“加速度”
□ 耿国彪 科普时报记者 胡利娟
耿国彪 摄

    夏日的草原上,蓝天白云,成群的牦牛与茵茵绿草和随意绽放的各色鲜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

    “走进红色草原,传承红色基因,回望革命历史,欣赏草原美景,保护草原生态,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绿色发展。”7月21日,在当年红军走过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日干乔草原上,一群前来研学的中学生正大声朗读倡议书。

    红原,这颗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高原明珠,是全国2800多个县中唯一因红军长征走过而得名的县。近年来,红原县依托红色基因和草原生态,不断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牧区人民增收致富。

    “抱团”发展,个体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

    红原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唯一一个高寒纯牧区县,这里草原辽阔、水草丰茂,草质资源丰富。

    站在自家草场上,唐日合作社负责人王青泽朗向记者介绍说,合作社通过人工草地的建设,因地制宜地种植老芒麦、披碱草、燕麦等草种,耕耙、播种、施肥、除杂、收储和加工等,全部推行机械化作业,充分保障牧草生产标准化。同时,还通过圈舍、粪污处理、疫病防控、舍饲养殖等措施,实现牦牛养殖的标准化。

    已成立13年的唐日合作社最初只从事酸奶加工,如今,通过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推科技、抓服务,已成为红原县首批重点扶持的合作社,同时也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王青泽朗说,合作社提供养殖设施和集体草场,牧户提供适龄健康牦牛,这种创新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抱团发展”模式,不仅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同时把个体优势转化成了规模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进而形成品牌、赢得市场。

    据了解,唐日合作社现有草场6080亩,社员121户。2022年,实现总收入60余万元,辐射带动本地农牧户1300户。

    转型升级,传统畜牧业走向现代生态旅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红原县安曲镇下哈拉玛村,是典型的高山草甸,紧邻月亮湾风景区。近年来,下哈拉玛村围绕草原生态旅游发展露营、摄影和牧家乐业态,将旅游功能与科技特色、环境特色与文化品位有机结合,促进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从红原县城到这个宁静的村庄,车程不到20分钟,草原风光就可以尽收眼底。广袤的大草原、蜿蜒的嘎曲河、静美的月亮湾,一幅幅梦幻般的场景映入视野。

    “我们房车露营地的房间已全部被预订了,价格也非常理想。”下哈拉玛村房车宿营地负责人对记者说,由于毗邻月亮湾景区,夏季旅游旺季可以说一房难求。

    下哈拉玛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吴夏原告诉记者,下哈拉玛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原则进行规划发展,正在从传统畜牧业村庄向现代生态旅游村庄转型升级。

    效益凸显,“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现在正值红原大草原最美的季节,天蓝云白、牧歌悠扬。

    来自广东的自驾游游客兴奋地说,红原大草原丰厚的历史文化、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多元包容的门户文化,让这里充满了充满魅力。

    “从2016年起,我们把‘红色草原、江河之源、牦牛家园、自驾乐园’的旅游名片做靓叫响,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红原县委书记杨文松表示,“绿水青山”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日趋凸显,“绿”已成为这片红色草原最亮眼的色彩,结出了鼓起牧民群众腰包的“金”果。

    俄么塘花海景区开发初期就以“牧民土地资源入股”方式租赁草场,至今已陆续向牧民群众发放相关补助资金1001万元。投运后,景区提供了百余个就业岗位,解决了牧民群众就业问题。

    “由于我们发展了生态旅游,吃牧家饭、住牧家帐篷、享牧家乐、观星空等已经成为游客的首选项目。”下哈拉玛村党支部书记拿波告诉记者,村民收入大幅提高,村集体收入也超过了100万,这为村庄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旅融合发展,不仅为红原县域经济带来活力,更为当地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