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6日 星期五
“缩龙成寸”的盆景
□ 高桃芝

    盆景是我国的国粹之一,以植物、山石、土、水等为材料,经过作者的构思设计、造型加工、精心护养,展现大自然无限风光。它是集园林栽培、文学、绘画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造型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之美誉。

    盆景为我国劳动人民首创,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受人们喜爱。据文献资料考证,盆景早在晋代开始制作。东晋书圣王羲之好手植盆栽荷花,并以《柬书堂帖》记录:“敝宇今岁植得千叶者数盆,亦便发花,相继不绝,今已开二十余枝矣,颇有可观……”

    1972年,在陕西省乾陵发掘的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墓时,发现墓穴甬道壁上画有侍女手捧盆景的壁画,足以证明早在1300前的初唐,甚至更早,盆景已由民间流传并发展到宫苑装饰观赏之用。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将中国山水画的画理和技法引入盆景,曾制作黄瓷斗蕙兰附石盆景,将山石与蕙兰配置在一起。唐代韩愈、白居易等诗人也喜爱做盆景,并作画吟诗。

    到了宋代,盆景则已发展到较高水平。而真正提出“盆景”一词的则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他喜爱盆景,经常动手制作,留下诸多辞赋笔记,如《格物粗谈》:“芭蕉初发分种,以油簪横穿其根二眼,则不长大,可作盆景。”

    清代文人沈复可谓盆景发烧友,他在自传体名著《浮生六记》中,就有许多关于盆景制作与欣赏的描述,文笔优美,情景交融,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盆景艺术水平。

    经过历史的沉淀,盆景艺术目前形成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树木盆景又称树桩盆景,是将木本植物栽植于盆中,借助修剪、绑扎等工艺,经过长期管理加工,成为奇特的植物造型。其制作技术较为复杂,大致有挖掘、种植、整形、攀扎、修剪、上盆、养护等步骤。艺术上则要求具有老干虬枝、清奇古雅、生机勃勃、意蕴深远的效果。山水盆景,亦称山石盆景,将自然美石经过剪裁、胶合和雕琢、拼接等技法布置于盆中,点缀以微型亭台楼阁、小桥、行人,配上池水、草木等,营造出峰峦叠嶂、深远幽邃的中国山水画意境。

    中国盆景艺术多姿多彩,流派较多,就传统的五大流派而言分为南、北两大派,南派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派,北派包括长江流域以成都为代表的川派、以江苏省苏州为代表的苏派、以江苏省扬州为代表的扬派及以上海为代表的海派,其中苏派、扬派和海派在过去统称江南派。总体上都是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既讲究艺术加工,又追求自然品格,反对过分的雕琢和修饰。

    随着各种造艺布局不断出新,盆景造型千姿百态、各具匠心,构成了一件件精品力作,充分体现了山川神貌和园林艺术之美。有的矫健虬曲如青龙探爪,有的枝条飘逸如狂风吹刮,有的茁壮坚挺如擎天一柱,有的下沉盘旋如苍天翱翔,有的枯荣参半,生机突显,有的“云”片紧密,章法谨严,无不造型优美,蔚然有趣,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不论是树木盆景,还是山水盆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时移景异、四季不同。皆要养护管理,技艺双全,才能达到或绿芽苍苔,或朱实累累,或霜红满树……每一盆精品盆景的背后,都渗透着盆景匠人的多年心血,少则十年,多则上百年,有的几代人连续制作才能精彩呈现给观众。2008年6月,扬派盆景技艺作为传统美术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苏派盆景技艺和川派盆景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盆景是时间和自然交融互动的艺术,优秀的盆景作品需要多年功力来悉心塑造,而盆景匠人同样也是在春秋交替的历练中才能体悟艺术真谛。人们对盆景的要求是小巧玲珑,松柏的针叶要短,落叶树的叶要小,小花、小果的树桩盆景尤令人喜爱。

    “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盆景艺术以“粉墙作纸,竹石为绘”,运用“缩龙成寸”的手法来再现自然的美好山水,古树名木浓缩于咫尺盆盎之中,藏参天覆地于盈握间,展现出无穷的诗情画意,令人心往神驰、浮想联翩。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