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科幻从元宇宙走向未来
□ 科普时报记者 侯静
(视觉中国供图)

    元宇宙这个概念诞生于科幻。然而,一段时间里,对它讨论最多的是科技企业,说的主要是产业。如今,我们不妨让元宇宙回到科幻,看看科幻界如何看待元宇宙或者人类与元宇宙的关系。

    近日,著名艺术平台MANA播出“东方幻想”元宇宙科幻大会2.0。这是一场包含元宇宙科幻文献展、学术论坛、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分享会等多项内容的盛会,由泰山科技学院蓬莱科幻学院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共同主办。

    在本次大会上,刘慈欣、严锋、江波等科幻作家、学者共聚“元宇宙:从‘数字吟游’到后人类”高峰跨界论坛,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人类如何面对元宇宙

    刘慈欣正面回应了他对元宇宙看法的传闻,表示现在的元宇宙没有超出原先科幻文学想象的范围,自己从未对元宇宙做出过传闻中的评价。他认为,未来现实中的一些政治、经济实体会转移到元宇宙中,也可能会引发反城市化。我们现在对元宇宙的讨论受到现有技术限制,比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未来新技术的作用下,可能不会存在所谓的隔阂,甚至比现实更亲密。

    复旦大学教授严锋认为,人类可以和元宇宙共存,并积极地建设它。元宇宙在自由、创造、维度和身份等方面,都会与人产生奇妙的关系。

    蓬莱科幻学院院长吟光分享了关于“东方幻想”与“数字吟游”的思考,提出把东方视为一种路径,把幻想视为一种滤镜,透过“东方幻想”的视角去审视客观对象;在无法线下相见的时刻,以数字的方式复兴古老的“吟游诗人”传统。

    科幻作家江波认为,在元宇宙时代,吟游诗人可能会复兴,讲故事的方式将从文本转向表演,近似一种真人秀。元宇宙可能会极大消磨掉人的生物属性,对社会造成影响。

    元宇宙应该是什么样

    严锋认为,元宇宙的概念其实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在现实宇宙之外,人类通过文学、绘画、戏剧、电影等又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宇宙。随着科技发展,虚拟宇宙开始具有实体力量,进入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融合的结果,就产生了元宇宙。

    江波认为,现在的元宇宙还是个不完全体,只有通过AR眼镜等技术实现了真正的沉浸感之后,才能称得上元宇宙。

    蓬莱科幻学院首席科幻作家杨平认为,元宇宙绝不应当是现实的复刻,而应是根据赛博格空间的规律与特性生长出来的新空间。正如人类社会从自然中来,又不同于自然;元宇宙从现实中来,也将不同于现实。

    MYStudio设计研究事务所于博柔、闵嘉剑介绍了本次大会元宇宙科幻文献展的策展思路,从中国古典的“八方”、园林和“天书”3个概念出发,实现文学与艺术作品的互文,营造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元宇宙“浪漫感”。

    人类如何面对未来

    严锋认为,未来人类需要在编程、叙事和设计(创造)3个方面发展技能。AI在教育方面,可能无法替代小学老师的作用。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副所长俞同舟认为,现在的技术是人类记忆的剪辑,未来需要能将新技术进行突破性使用的人。

    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李笛指出,对内容创造来说,AI不一定是替代者,但可能会对人类内容市场造成“倾销”效应。人应该学会与AI协同,成为AI艺术家。

    杨平认为,以赛博格为实体的“后人类”是人类在未来高信息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人类被“嵌入”自身搭建的电子环境中,是信息时代的“天人合一”,是新的进化历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