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5日 星期五
与史前动物来一场科学的邂逅
——2022年全国科技周“科学之夜”分会场活动侧记
□ 科普时报实习记者 张英贤 科普时报记者 罗朝淑

    编者按 今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走进科技 你我同行”,旨在通过组织群众性科技活动,推动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科技周期间,全国各地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碳达峰碳中和、航天科技、海洋科技等多主题的科普活动。

    本版重点报道科技周期间的部分示范活动,带你共赴这场科普盛宴。

    为什么说鸟儿是兽脚类恐龙的后裔?哪只中国恐龙名气最大?来自非洲的拉蒂迈鱼为何被称为鱼类的“活化石”?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2022年全国科技周“科学之夜”分会场活动中找到答案。7月29日晚,由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和中国科学院传播局联合主办的“科学之夜”分会场活动,在中国古动物馆正式拉开序幕。这是一场集大咖讲座、科普课程和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科普盛宴。

    18时20分,距离活动正式开始还有10分钟,已有不少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进入了展厅,认真地观看展品。记者耳边不时传来孩子们的窃窃私语:“为什么古人类长得这么像猴子?”“这些化石里都藏着什么呢?”

    边玩边学认识古动物

    在古动物馆的活动大厅,矗立着一座高仿真恐龙模型。一位14岁的哥哥正领着6岁的妹妹分析地上带有编号的“骨头”,琢磨着这些“骨头”属于恐龙的哪个部位;另外一个小男孩则在妈妈的指导下,拿起一块小小的“骨头”,安放到恐龙模型长长的脖子上。

    而在恐龙模型附近,几名小朋友正在制作恐龙石膏模型。9岁的家琪一边将自己的石膏倒进硅胶模具中,一边询问身边的小朋友:“我的恐龙有翅膀,你的恐龙长什么样儿?”小朋友回答:“我的恐龙有长长的脖子。”

    “因为我喜欢动手,所以我选了制作恐龙石膏模型的活动。”家琪对科普时报记者说,“我对恐龙化石很感兴趣,平时也看过很多关于恐龙的书。爸爸也给我买过很多考古盲盒,我最喜欢挖掘恐龙化石了。这个活动让我能够跟其他小朋友更好地互动,好开心!”

    在达尔文实验站里,6岁的东东一边盯着放大镜下的三叶虫化石,一边使用修复气动针将三叶虫化石清理干净。经过近半个小时的修复,三叶虫呈现出了清晰可见的轮廓。工作人员伸出大拇指称赞东东做事很有耐性,东东颇为自豪地说:“我在爸爸的平板电脑上看过好多关于恐龙的视频。我还知道,鸟儿是恐龙变的呢!”

    小小讲解员露一手

    在二楼展厅,来自北京西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周律安同学和北京第二中学分校的张弘毅同学正给参观的人们讲解恐龙化石。

    周律安也是恐龙爱好者,他告诉科普时报记者,自己最喜欢的是中华第一龙——许氏禄丰龙。

    张弘毅已经承担过多次讲解任务,无论是讲解内容还是手势都很到位。此时,张弘毅正在讲马门溪龙的故事,精彩的内容吸引了一群小朋友驻足倾听,小“迷弟”周律安也趁机跑过来“偷师学艺”。

    “据说鸟儿是恐龙的后裔,翼龙也有翅膀,现在的鸟都是翼龙进化来的吗?”科普时报记者有意试探,向张弘毅抛出上述疑问,他立马指出错误:“翼龙是爬行类动物,并不是恐龙。”

    VR带你走进远古世界

    在一楼,记者租借了一副VR眼镜,看向一个鱼缸上的二维码。这时,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一群远古时期的鱼儿正在眼前自由游弋。

    “太神奇了!”戴着VR眼镜的小朋友们边看边向家长描述看到的远古景象。家长们也十分好奇,忍不住从孩子手中接过眼镜一探究竟。

    除了上述精彩互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托马斯·斯蒂达姆还为本次“科学之夜”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科普讲座《鸟儿是会飞的恐龙》。

    近年来,中国古生物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激发了孩子们对史前动物世界探索的极大兴趣。中国古动物馆的工作人员为此次“科学之夜”做了精心设计和准备,为大众营造了一个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科学氛围浓郁的科学节日。孩子们与中国古动物馆的恐龙们,度过了一个奇妙的博物馆之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