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4日 星期五
“不毛之地”变“塞上绿洲”
图1:呼伦贝尔治沙现场。图2:阿拉善左旗梭梭林基地。图3: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绿锁黄龙。图4:库布其沙漠治理。

    科普时报讯(记者胡利娟)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化 共建命运共同体”。记者从国家林草局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封禁保护沙化土地2658万亩,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

    十八大以来,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我国逐步建立起北方风沙线上的绿色生态屏障,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20多年完成营造林面积902.9万公顷,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40多年完成营造林面积3014万公顷。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三大沙地和库布其沙漠周边等重点治理区,已由昔日“不毛之地”变为“塞上绿洲”。

    在严格保护和治理的基础上,我国还积极推动沙产业发展,利用沙区光热、物种、土地等资源充足优势,适度发展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风电光伏、生物质能源等产业,推动沙区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据统计,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年总产值1200亿元,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下一步,我国防沙治沙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建设,建立健全荒漠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编制出台《全国防沙治沙规划》,与重点省区签订“十四五”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压实地方政府防沙治沙责任;适度发展沙产业,推动沙区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到2025年,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将达到3000万亩,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亿亩,新增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950万亩。

    (图片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