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11日 星期五
科普助力“双减”落地,加大急救知识普及率,补齐农村科普短板——
“十四五”科普工作怎么干?政协委员有话说

    □ 科普时报记者 陈 杰

    两会声音

    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科普工作关系到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年的全国两会上,“科学普及”成为不少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发言的关键词。

    “一个国家的科学普及程度,已成为决定这个国家物质文化发展水平和民族创造力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全民科学素质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内力’。” 全国政协常委高鸿钧3月7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建设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国家,必须补足科普短板,筑牢科普之翼,必须牢牢把握“抓科普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必须抓科普”理念,站在时代高度定位科普工作,制定实施“大科普战略”。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政协委员对于具体的科普工作又有哪些期许呢?

    “双减”之后,科普教育如何补位

    “双减”政策出台后,一项调查显示, 尽管75.4%的家长表示对政策支持理解,但仍有63.4%的家长表示对“双减”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缺少明确预期,担心政策落实效果,38.4%的家长对学校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存在顾虑,担心难以满足孩子的教育需求。“双减”后的教育空间靠什么补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表示,虽然,去年年底教育部、科协出台文件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但如何精准提供高质量科普服务,持续助力“双减”有效落地,真正发挥科普在助力人才培养、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还面临很多现实困难。

    “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面临最大的问题,首先在于科普的价值没有得到学校和家长的充分重视,教育界落实政策的热情并不高,科普的意义被低估,科普的价值也大打折扣;其次是教师缺乏利用科技场馆资源的动力和方法,普遍缺乏推动科普融入‘双减’的基本动力和方法。”为此,周忠和在今年两会提案中建议,应由教育部门牵头成立相关部门或机构,专人负责统筹协调科普资源配置,科协组织做好各项服务对接,满足学校或教师对科技场馆等科普资源的需求。

    对于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对科普价值认识不充分等问题,周忠和认为,这需要科普界树立主动、积极服务学校的鲜明意识,科技场馆等应主动和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积极沟通,结合课堂教学任务,设计展品及组织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邀请科学家、两院院士及科技人才、科普工作者走进学校,更好满足科普教育需求。

    周忠和强调,相关机构也应该积极开展跟踪研究,持续关注科普助力“双减”的具体效果,分析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基础性研究,为后期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开展区域化探索,结合各地科普资源和学校科普需求,形成“一地一策”“一校一策”。“对于科普资源相对不足地区,通过手拉手等帮扶行动,利用流动科技馆、线上资源等方式弥合科普资源不平衡现状,通过专家指导提升欠发达地区科技场馆科普能力,推动科普服务‘双减’真正落到实处。”

    提高急救素养迫在眉睫,上好“生命必修课”

    在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首席执行官丁磊眼中,提高大众急救素养,培养社会急救力量,抓紧上好每个人的“生命必修课”是一项紧迫的议题。

    近年来,我国猝死风险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我国每年有54.4万人逝于心源性猝死,相当于每分钟就会有1个人因猝死离世。

    除了极大的工作压力和强度之外,丁磊认为,基础急救知识普及度不高是近年来猝死率升高的原因之一。数据显示,我国的急救知识普及率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德国急救知识普及率为80%,法国是40%,美国是25%,而我国的急救知识普及率据报道只有不到5%。衡量社会对急救的重视程度,并不取决于AED、急救包等配备多少,而是猝死事件发生后急救的有效性。在急救知识科普不到位的情况下,出现突发情况后,能抓住“黄金4分钟”的案例并不多见。大多数患者仅有4-6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却通常要承受周遭人员和亲人不敢救、不会救的惨痛遭遇。

    丁磊在《关于推动急救知识纳入素质教育培养提升全民医疗素养的提案》中提出,全民急救教育要从校园抓起。他建议,将急救知识纳入素质教育教学与培养范畴,充分探索VR、AR等数字技术与校园急救科普的结合,将“边看边学”转化为“体验式教学”;通过上线权威的急救科普平台、加强急救培训专业师资力量的模块化培养,设立急救培训硬性指标等方式,为生命救援打开绿色通道。

    推动均衡发展 填补城乡“科学素质鸿沟”

    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达7.3个百分点,城乡之间存在着一条“科学素质鸿沟”。“长期以来,科技进步、科学普及与公民科学素养的短板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建议,应加大乡村科普力度,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

    连玉明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对标科技强国战略,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破解科技创新偏热、科学普及偏冷的问题;对表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突破科学普及重生产技术、轻文明生活的瓶颈;对照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缩小我国在科普基础和环境方面的差距;对比城乡居民科学素质,着力弥合城乡差距和群体差异,着力推动科学素质均衡发展。

    当前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窗口期,连玉明表示,应组织编制开展农村科学普及与提升农民科学素养的专项规划;争取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过渡期政策的支持,在西部地区设立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深化东西部协作,高质量推进农村科普;把农村科普示范创建纳入国家及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点建设体系;完善农村科普发展体系,把提升农民科学素养作为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实施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等方面,做好新时代农村科普的顶层设计、政策创新、试点示范和体系重构。

    连玉明牵头并参与了相关乡村科普专题调研,他在提案中建议,乡村振兴应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导向,把农村健康科普纳入健康扶贫工作体系,定期开展易懂管用的防疫科学普及;加快研究编制农村地区综合减灾防灾救灾规划,把防灾科学普及纳入农村防灾减灾预案管理,建立农村灾害科普专家队伍和灾害信息员队伍,定期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把农民金融素养提升行动纳入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乡村金融服务特派员制度;让“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进农村纳入“清洁乡村”建设,把科学普及与发展“低碳型”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建立新型数字农民学习平台,低门槛、智能化开展农业数字化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志愿者、返乡就业人员参与数字乡村建设。“以此五大抓手为主导,有望进一步推动农民科学素养迈上新台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