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02日 星期二
分步式减畜给牧民一条“心理缓冲带”
□ 尹燕亭

    减畜是我国草原生态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被认为是促进草畜平衡,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然而,在有些牧区实施减畜政策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牧民一边领着生态政策的补贴,一边却继续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习惯,想养多少牲畜还养多少。

    这种情况下,结局显而易见,尽管有巨额的政策投入,但很多牧民不但不减畜,有的甚至增加了牲畜数量,结果草原超载过牧更严重,草原生态环境更恶化。

    其实,不光是减畜,对于饲养牲畜,多数牧民更加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生产,如果要求他们立刻按照要求进行改变,那都是有不小难度的。

    山西农业大学侯向阳教授团队根据多年的牧区研究,提出了分步式减畜的概念,给牧民一条减畜的“心理缓冲带”,即在减畜过程中,不要求牧民按照减畜要求,一步减畜到位,而是设定一定年限的“缓冲期”,给牧民心理准备时间。此举既合理也很有必要,不仅有利于尽量减小减畜可能对牧民家庭带来的不利影响,还能够帮助人们逐渐消化、适应、接受这种影响。

    在“心理缓冲带”上,结合政策补贴和新技术采用,比如给牲畜补饲、牲畜品种改良、接冬羔、暖棚饲养等,给牧民有足够的能力积累,并结合典型牧户示范,使更多牧民相信和看见即使减畜,家庭收入也不会降低,甚至还能更高。

    比如牧民得到了政策补贴,并积极进行了牲畜改良、冬季补饲等,家庭收入明显提高,可是仍然没有减畜,此时可以推行减畜-适应-减畜-适应的循环步骤,给牧民预留一条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心理缓冲带”,直至达到政策规定的减畜目标。

    通过“心理缓冲带”,可以促进牧民转换视角,使得牧民充分了解生态政策的目标,并通过生产实践,充分认识和提高各项新技术的可行性。

    因此,需要草原部门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减畜缓冲的实施方案,各级草原部门积极配合,打消牧民对减畜的顾虑,从而提高草原生态政策的实施效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