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非遗+旅游:科学贯穿大运河
□ 科普时报记者 蒋 寒

    北京评书、天津戏法、安徽黄梅戏、山东快书、浙江越剧等轮番上阵,精彩纷呈……蕴含着“魅力非遗”“旅游消费”和“城市活力”的视听盛宴10月22日至24日在无锡上演。“2021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及相关论坛的召开,让人们再次欣然目睹大运河“黄金水道”的繁盛复苏景象,感受到非遗+旅游+经济的蓬勃朝气。

    “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展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之路。”原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表示,探索非遗的跨界融合传播,将有助于推动非遗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让非遗文化河流源远流长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水利工程,为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全长2700公里,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距今已有2500多年。2014年被列入第38届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历史上,大运河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由于大运河广阔的时空跨度、巨大的成就、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文明的摇篮,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就有近500项。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重点打造的一个品牌活动。”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表示,此次大会就是以非遗和旅游融合为抓手,助力形成更加有效的区域联动发展机制,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旅游带建设,深入阐释大运河文化价值,大力弘扬大运河时代精神,提升大运河旅游独特内涵,彰显大运河文化独特魅力,使大运河沿线的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赋能增彩。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理事长姚军说,非遗旅游以大运河文化建设为契机,通过整合沿线资源,推动城市联动、产业联动、发展协同,这是贯彻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举措,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已形成沿河融合发展新业态

    “运河非遗大集”是“2021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推出的重磅活动——邀请了全国30多个城市和非遗保护单位的100多个非遗项目,精选非遗名品、热销商品、非遗文创和非遗传承人汇聚一堂,展示非遗传统曲艺、技艺、民俗,打造出一个有传承、有创新、接地气的非遗大集。流光溢彩的运河之夜、精彩纷呈的非遗展演、引人垂涎的非遗美食、摩肩接踵的汹涌人潮,渲染出一个热闹非凡的文旅盛宴晚会。

    非遗旅游,顾名思义,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建立在非遗资源开发基础上的文旅消费形式。非遗资源包括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主要涵盖6大类: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礼仪、节庆等民俗;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纷纷将非遗与旅游融合纳入重点发展工程,不断为非遗旅游释放出科学发展的蓬勃活力。

    “江苏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形成基础厚实、梯次合理、传承有序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为推进非遗和旅游融合提供了资源基础。”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介绍。

    非遗旅游丰富人们美好生活

    “运河汇”旅游集散中心,一曲欢快的《渔篮花鼓》迎来了参加“2021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的各地嘉宾。

    乘船沿着“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徐徐而行,体验两岸沉浸式的小型非遗曲艺实景表演,身临其境感受江南水乡风情。总长度300米的表演屏幕,通过全息影像等现代视觉技术进行生动呈现,真实再现了江南运河传承千年的繁华景象,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浓浓的运河景、水乡情、无锡味……

    以“非遗经济赋能美好生活”为主题的“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论坛”也由此展开。分享、交流,共同探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运河文化、地方经济发展相融互促的新理念、新思路。与会嘉宾表示,在不断高涨的非遗旅游需求带动下,我国非遗旅游产品供给日趋丰富和多元,其中“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演艺”“非遗活动”等是非遗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形态。

    世界旅游联盟主席、中国旅游协会会长段强认为,非遗发展为旅游创新消费场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非遗传承发展需要旅游,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激发了市场活力,更好地推动了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和发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