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都江堰 持续运转两千多年的工程奇迹
走进重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远眺

    世界上,很多古老的文明都曾有过宏伟浩大的水利工程——古罗马的人工渠翻山越涧远距离输水,堪称奇观;古巴比伦的纳尔-汉谟拉比灌溉区纵横交错,辽阔宏大……

    然而,无论当时有多么壮观,都在历史的风烟之中消失不见。唯有中国的都江堰,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仍长盛不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 2000 多年历史,就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赞誉其为“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18年8月,都江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水旱从人,天府之源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一边万峰耸立,一边平畴千里。每当夏秋季节,暖湿气流沿着成都平原向西推进,遇到群山阻挡而被迫爬升,形成频繁的降雨,从山间奔流而下的岷江便水量暴增,在冲出山口之后如脱缰的野马,肆意横流,将平原地带变成一片汪洋。

    “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与此同时,岷江冲出山口后,受到玉垒山的阻挡,没有顺直流入整个平原,而是被迫向南,从而造成了成都平原东旱西涝,一边洪水肆虐,一边赤地千里。于是,一幅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治水画卷就此展开。

    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都江堰。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建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出山口处。这里海拔700多米,是川西高原向成都平原过渡的地带。在此修建,可借助居高临下、自然倾斜的地形优势,扼住岷江咽喉,发挥工程的最大功效。都江堰修建完成后,彻底解决了岷江水患。

    都江堰不仅化解了洪水猛兽,还打开了成都平原的“水龙头”,成为惠泽后世的利民工程。充足的水源使农业快速发展。后来,李冰还将内江一分为二、二分为四——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四条干渠在平原地带发散开来,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放射状灌溉系统,灌溉面积在两宋时期便达到1300平方千米,比香港的面积还要大。直到今天,都江堰水利工程灌区规模仍居全国之冠,达30余个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历经坎坷,古堰新生

    都江堰并非一劳永逸的工程,沙石淤积会改变河道的形态,从而影响工程的效用,所以疏浚河道必不可少。每逢冬春之时,岷江水位下降,人们须淘除沙石直到适当深度。同时,飞沙堰、金刚堤等也须完成加固和修复。一年一度的工程维护,人称“岁修”,这也正是都江堰历经2200多年依然发挥作用的奥妙所在。

    然而,近代时尽管岁修、大修,但修复工作很不彻底。1936年岷江出现大洪水,刚刚修复的堤堰各工程除鱼嘴外,全部被冲毁。到了1949年,本就伤痕累累的都江堰再次遭受巨创,鱼嘴、飞沙堰、金刚堤、百丈堤、顺水堤、人字堤、外江河口等渠首工程被冲毁,14万亩农田受灾。到了当年12月,多年来已经很草率的岁修,一直没有动静,老百姓心急如焚。

    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进军西南的途中,贺龙领导的62军正准备挥师南下解放四川。地下党紧急派人向贺龙汇报情况。贺龙决定,灌县一解放,就立即抢修都江堰,把延误岁修的时间夺回来,不误农时以安民心。

    1949年12月23日,灌县和平解放。27日,成都解放。28日,成都军管会成立并接管了省水利局。1950年1月16日,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都江堰岁修在喜庆的锣鼓声中拉开帷幕。

    就在抢修工作进入紧张阶段时,险情却出现了。2月5日,残余的国民党特务匪徒兴风作浪,占据外江西岸,向东岸的解放军开火,还企图砍断索桥。军民夹在火力网当中,一边剿匪一边岁修。匪徒很快就被剿灭干净。3月底,都江堰岁修工程按计划顺利完成。

    1950年4月2日,都江堰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开水典礼。红旗飘飘,鞭炮轰鸣,清流千里的岷江流向广袤的川西平原,围观的群众掌声雷动,欢声不绝。此后,古老的都江堰在新中国重新焕发生机。

    科技加持,利在千秋

    最近几十年来,都江堰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逐渐实现了科学化、自动化,水资源调度愈发科学。2006年,紫坪铺水利枢纽横空出世。它是都江堰总体规划中的水源工程,建于岷江上游,下距都江堰渠首鱼嘴3.8千米,总库容11.12亿立方米。紫坪铺水库可以将都江堰灌区供水保证率由30%提高到80%,增加枯水期引水量,并为都江堰最终实现规划灌面提供水源;同时可将岷江上游百年一遇洪水经水库调蓄后按10年一遇流量下泄,极大降低了洪水对古堰的威胁。

    水的“尽头”也在延伸,发散状灌溉系统继续蔓延拓展。目前,都江堰水利工程已成为地跨岷江、沱江、涪江3个流域,引蓄结合、配套完善的特大型水利工程体系。

    灌区面积2.32 万平方千米,共有干渠44条,长2047千米;分干渠67条,长1520千米;设计灌溉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支渠268条,长3354千米。干渠及分干渠上建有大型水闸6座,中型水闸38座。灌区共有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8座,小型水库531座,加上其他小微蓄水设施,总蓄水量为20亿立方米。

    灌溉范围不断扩展的同时,灌区功能也发展成兼具防洪减灾和保障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等多目标综合服务,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38县1076万亩农田灌溉任务,受益人口高达2300万,为四川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优美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 

    (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供稿)   

    知识卡片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关键的渠首枢纽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引水口组成。鱼嘴位于三大工程之首,是岷江上的分水堤,因头部状如鱼嘴而得名 ;右侧外江为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泄洪排沙,左侧内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利用岷江弯道和沿江地形,枯水期时内江自然分水六成,外江约分四成,洪水期时,内外江进水比例自动颠倒,这就是都江堰“分四六、平潦旱”的神奇功效。金刚堤把岷江水一分为二,西面岷江原有的河道是外江,东面人工开凿的河道,叫作内江。飞沙堰建在金刚堤尾部,是内江上的泄洪道,具有泄洪飞沙的功能。宝瓶口长 40 米,底宽17米,是从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进水口,其形前窄后宽状如大瓶,控制流向成都平原的内江水流量,确保成都平原防洪安全,故名“宝瓶口”。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