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准确把握科普内涵 充分实现科普价值
□ 庄文辉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参加前不久举办的全国科普日活动时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广泛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进一步发挥科普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价值。这充分说明科普事业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舞台。

    把握科普内涵

    科普所蕴含的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科学精神弘扬、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倡导,是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统一整体,是知识、精神、思想、方法之集成,是过程和结果的有机衔接。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属生产力建设范畴,而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则是科学文化建设领域。科学技术包含科学和技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不同方面,科学的成果谓之发现,技术是实现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技术的成果谓之发明。科学按其研究对象又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

    日常工作中,人们可通过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论述和政策法规来理解把握科普的内涵。

    彰显科普的特点

    准确提炼、学习领会科普特点,对提高科普工作成效和社会价值意义重大。

    科普是一种生产力,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对于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既是发展科技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又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

    科普是一种文化传承,尤以科学精神引领为重。科学精神作为文化因素,不断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更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科普是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路径,应通过实施科学技术的教育、传播和普及提升科学素质。影响公民科学素质达标比例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公民受教育程度和对科学的理解。

    科普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最终成效要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行为能力上。不论科普形式怎么变,所传播的知识只有在人的大脑中形成长久记忆,才能达到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目的。

    发展科普的目标体现在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科普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既展现出“人人皆需科普、人人皆可科普”的现实社会需求,又为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良好氛围提出了明确目标,发展科普事业、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格局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实现科普价值

    唯有贴近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开展科普工作,科普作用才能进一步得到发挥,科普的价值才能进一步得到彰显。

    比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各级科协组织和有关科普工作机构,可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后育人活动,在培养广大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上实现科普价值。

    发挥科普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应坚持营造选才、爱才、敬才、用才环境。准确把握科普的内涵,实现科普的社会文化价值,既有利于人才成长氛围营造,又有利于科研工作人员自觉涵养科学精神,增强自身创新能力。

    此外,“三农”工作依然是当今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内容。新发展阶段我国“三农”工作重点已经转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普工作应加大科普惠农项目支持力度,将农民喜欢的更多的农村实用技术、信息、培训送到田间地头;积极打造科普志愿服组织,助力解决科普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问题;将社区科普大学、基层科普设施等科普活动资源向农村集聚,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时代农民;面向广大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主题科普宣传活动,破除迷信、移风宜俗,营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良好氛围。

    (作者系南京市科协二级巡视员、高级工程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