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7日 星期五
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已在地球上度过了一千多万年
水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
□ 许焕岗
中华秋沙鸭展翅飞翔。新华社发 田波 摄

    中华秋沙鸭是我国特产的稀有鸟类,它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充满着与众不同的神奇色彩。

    三种特征与众不同

    作为鸭科秋沙鸭属的中华秋沙鸭,有着与众不同的形态特征,首先是雄雌羽色不同,雄鸟的头部和上背及肩羽均呈黑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则皆为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镜,体侧有黑色鳞状斑纹。而雌鸟的头部和颈为棕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由褐色逐渐变为灰色,并具白色横斑,尾是黑褐色,而下体为白色,肩和下体的两侧有鳞状斑。

    其次,嘴形与同种其他种类的不同。地球上鸭科总共有44属156种,除秋沙鸭1属5种外,其余的43属151种的嘴形均为平扁,而秋沙鸭这一属的嘴形则是侧扁,并且前端尖出,尖端具钩。

    此外,鼻孔位于嘴锋中部,羽冠长而成双,像凤头一样,脑后有两簇冠羽,这些也是中华秋沙鸭的明显特征。然而,它最为醒目的特征是两胁羽毛上有黑色鳞纹,其早先的名字鳞胁秋沙鸭就是由此而得。

    那么,为什么后来在秋沙鸭前冠以中华二字呢?事情是这样的,鸟类学家在考察中发现,该物种虽然在日本、韩国、朝鲜、缅甸等国也有分布,在西伯利亚、朝鲜北部也有繁殖地,但原产地是我国吉林省长白山地区,为中国稀有物种,而且又是该属的代表种,分布于国外的该物种其根均在中国,所以才改称中华秋沙鸭。这就是名字冠中华的缘由。

    依水筑巢安全舒适

    黑龙江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人员,在记录中华秋沙鸭孵化过程时意外发现,在一个巢内有4只最后孵化出来的雏鸟被亲鸟丢在巢中。

    问题来了,它们破壳后为何不能从巢内跳出?困于巢内的原因又是什么?

    这要从它们的繁殖方式说起。中华秋沙鸭的繁殖期是每年的4—5月,每当它们到达繁殖地后,就开始寻找树洞营巢,一般都是将巢建在离水较近、粗壮的活体阔叶树树洞里,洞口离地面约10米以上,洞内直径27厘米左右,底部铺垫以木屑为主,而上面覆盖的则是绒羽和少量的羽毛和青草叶,“产床”柔软舒适,其上可以产卵。一年一窝,通常产8—14枚。孵化由于气温的差异所需时间也有差异,一般是28—35天之间。破壳而出的雏鸟,在一两天之内,由亲鸟带领跳出洞口,随即进入水中,对于中华秋沙鸭而言,水中比陆地更安全,这也是其选择离水体较近的树营巢的缘由。这4只雏鸟被困巢内而未能跳出洞口的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巢上,一般情况下中华秋沙鸭营巢树洞的深度不超过30厘米,而这4只雏鸟所处的巢的深度达70厘米,超出一倍有余,再加上刚出壳活动能力较弱,所以它们怎么也跳不出洞口。

    我国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人工繁殖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喜欢栖息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或开阔湖泊,通常都是以家族方式活动,只有迁徙时才集成大的群体,但到达目的地后,很快就分散开,仍以家族或雌雄配对的方式活动,家族与家族之间一般是保持一定距离。它们的觅食多在缓流深水处,潜水捕食鱼类,当然石蚕科的蛾及甲虫等也是它们的主食。

    中华秋沙鸭最适宜的越冬处是苏州地区,每年深秋时节,它们从北方千里迢迢地飞至太湖流域,与这里的各种野鸭汇集成群,在湖面上漂浮游荡,嬉耍或捕食游鱼,场景宏大,热闹非凡。中华秋沙鸭的目光十分敏锐,警惕性极高,稍有异样情况,便立即采取躲藏行动。到了晚上,它们通常进入芦苇丛,或是到岸边树上栖息,期间将头埋到翅膀下,睡姿悠然自在。

    至今,中华秋沙鸭已在地球上度过了1000多万年。然而,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它们,目前的发展趋势令人担忧。据统计,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全球现存不足2400对,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我国将其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为了做好保护工作,我国在中华秋沙鸭栖息繁殖地区建立了多处自然保护区,并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在黑龙江碧水自然保护区,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人工繁殖中华秋沙鸭。由此可见,保护区对于鸟中“大熊猫”的返老还童,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