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0日 星期五
德国职业教育“立交桥”式融通机制带来的启示
——探索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下)
□ 李 荐

    学习科学

    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将在企业里进行的职业技能和相关工艺知识的教育,与在职业学校里进行的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结合起来。企业为“一元”, 这些企业是所谓的“教育企业”,必须具有相关资质才能承担职业教育。学校为另“一元”,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既防止了学校的知识脱离实际,又避免了学校教授的知识落后于技术发展。产教结合、密切 “融通”,是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优势。

    德国的教育分流比中国早,我到德国考察时,德国的老师告诉我,他们最早的一次学生分流是在小学四年级。过早的分流虽然对晚熟的学生十分不利,但是德国“立交桥”式的融通机制,又给学生创造了很多发展机会。四年级后学生们分流到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科中学。主体中学的学制5年,是德国主流学校,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参加职业训练,少部分学生继续升学;实科中学学制6年,招收的对象是对实用自然科学感兴趣的学生,毕业生大部分进入对口的专业院校,一些优秀的学生可以转入文科中学谋求上研究型大学;文科中学学制9年,相当于中国的完全中学,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升入研究型大学,但是文科中学近年来大学入学比例正在逐年下降,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以后选择了职业院校。主体学校类似我们的初中,完成文化课学习之后,大多数学生是进入职业学校或到企业学徒,或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因为德国实施的是“双元制”,进入企业学徒后依然会拿到相应的文凭。实科中学学制比主体中学多一年,在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当他们毕业后,会被很多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高等院校录取,他们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是有优势的。文科中学的学生大部分瞄准研究型大学或文科类院校,但是落榜的学生依然要选择学习专业技能,去专业院校或者大企业去学徒。德国虽然小学四年级毕业后就分流,实行了三轨制,但是彼此之间是融通的,主体中学的学生可以转学到实科中学,实科中学的学生也可以转学到文科中学,这对晚熟的学生来说始终存在着继续发展的机会。

    既“分流”又“融通”,是发达国家做好职业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新西兰将教育分为十个等级,高中教育完成后为三级,他们把职业技能训练与高等教育融通起来,假如你花半年学了电工的某些基本技能,这些技能和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是相同的,你可以转换成大学的学分,如果你完成了大学要求的所有学分,你同样可以获得相应的大学文凭。文凭的标准是不变的,但你获得文凭的形式,比如你是全日制学习,还是夜校学习,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水平。由于采用了这样的机制,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没有对职业教育的蔑视和偏见,也不会出现千军万马去挤一条升学路的社会现象。

    对比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中国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要更新观念,弥合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裂痕和鸿沟,用“高等教育”包含“研究性”学习和“技能型”学习的概念,取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分类,避免“护理专业”遇到的尴尬,摈弃技能性学习低人一等的观念;明确任何专业发展都是在掌握基本技能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理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破除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的职业教育发展绊羁。

    其次要健全机制,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融通,鼓励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倡导掌握了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进一步研究探索高端专业前沿,这样才能推动专业学科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总之,破除职业教育发展中观念、体制、机制上存在的各种绊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开展职业教育的经验,转变观念、理顺机制、健全体制,才能促进中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