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0日 星期五
做好“加减乘除”,探索农村科普工作新路径
□ 周 磊

    “十四五”科普

    谋新篇开新局

    中国是农业大国,做好农村科普对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意义重大。当前的农村科普工作还存在着科普工作成效低、重科学轻常识、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为切实保证农村科普工作的有效推进,应尝试建立多主体联动的科普新机制、探寻人文科普的新路径、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科普文化。

    善做“加法”,提升农村科普工作传播效果

    钟南山院士曾提出国内农村疫情防控是重点和关键,在如何防控农村疫情方面他提出过“科普、培训、检测”三个关键词,足以看出推进农村科普对疫情防控的重要作用。为推进“农村科普+防疫”力度,全国各地针对农村防疫编制顺口溜、宣传语,以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帮助村民提高防疫意识。如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宣传语“勤洗手、戴口罩;不信谣,不恐慌;一米远,都安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郝家村村民创作防疫顺口溜:“勤洗手、常消毒,宅在家里作贡献;多通风、不乱窜,养成卫生好习惯;测体温、记录好,每天及时往上报;待在家、自己住,绝不出门走半步。”

    敢做“减法”,摒弃短期利益和不经济行为

    农村科普工作要以谋求长远利益为目标,建立多主体融合的、联动的科普机制。当前从事农村科普工作的主体主要由各级科协、各科学素养成员单位、各种农技协会组成。各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共享、联动机制,导致科普内容同质化、科普手段简单化、科普活动形式化。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科普工作的效能,应构建合理科学的农村科普组织体系,优化整合农村科普资源,调动各部门、社会各组织,以及各类人员积极参与农村科普的积极性。同时,应建立一支稳定的农村科普工作队伍,通过实际考察当地农民的知识结构、文化心理、审美喜好等,有计划地选择科普资源、科普信息、制订长期的科普工作计划;构建多主体融合、有效联动的科普新机制。

    乐做“乘法”,加倍借势借力借智

    技术是农户最缺乏的,这表明农村科普工作大有可为,即通过科普宣传和科技下乡的方式来提高农户的人力资本水平,使他们拥有更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和种植能力。

    农村科普工作一方面提升农户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增强农户的劳动和生产技能,真正帮农户掌握“造血”能力。农村科普是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农民素质提升和农村建设、科教兴农的基础。只有努力培养和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才能使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地方政府应结合乡村全面振兴来制定加强农村科普工作计划,提供经费保障,切实推进农村科普工作,特别是针对低收入农户的一体化综合性科普工作。

    力做“除法”,祛除过时发展观和不利因素

    农村科普工作要以社会共建共享为目标,加强平台机制建设,转变旅游资源观。

    强化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以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旅游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土地流转、农民入股等形式激活冷资源、闲资源;以智慧入股、经验交流、技术比武等形式共享信息和智力资源。

    推广成功模式机制。应加强旅游业成功模式、机制的总结推广,引导鼓励返乡留乡农民依托乡村旅游项目创业就业。比如湖南衡阳市南岳红星村通过践行“村委会+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旅游发展模式,带动大量返乡留乡农民致富增收。

    “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然而,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处理仍以对环境不利的方式为主,这对农民的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在科普宣传教育的助推下,农民有机会进一步学习科学的卫生保健知识,改变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习惯。通过农村科普,不仅仅是推广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对农民思想的改造,对农民思考方式的改造,使科学成为农民生活中的日常。

    (作者系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工程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