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31日 星期二
“牧草之王”苜蓿为何返青失败
□ 徐洪雨

    自然观察

    紫花苜蓿俗称苜蓿,其蛋白含量高、氨基酸种类丰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是畜牧业生产的优质饲草,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目前,我国苜蓿种植面积已达7000多万亩,但优质苜蓿自给率仅约64%,仍需大量进口,苜蓿生产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90%以上的苜蓿集中种植在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新疆、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等。然而,我国北方冬季寒冷,春季倒春寒频发,再加上种植地大多存在土壤贫瘠和土壤沙化等问题,苜蓿常发生大面积返青失败现象,给企业和种植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倒春寒是指春季物候开始前后气温持续回暖5天以上,随后最低气温快速降至0℃以下,从而导致植物发生冻害的气候现象。秋季,多年生植物通过积累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物质以提高自身的抗寒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冬季的寒冷。然而,秋季所积累的抗寒物质在冬季会被消耗掉大部分,春季恢复生长又会消耗掉一部分,返青期间还伴随着抗寒性的快速降低。倒春寒具有降温迅速且幅度大的特点,剧烈降温会导致植物细胞受到破坏而发生死亡,这也是倒春寒对返青苜蓿造成致命性伤害的原因。

    在生产中,人们通常将苜蓿返青失败的原因简单直接地归咎于倒春寒极端天气的出现或者品种的抗寒性差。实际上,苜蓿致死的因素众多,死亡的时段也存在不同,大致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冬季发生死亡。导致苜蓿冬季死亡的原因很多,如品种自身抗寒能力差,无法抵挡冬季的极端低温;不合理的收割,包括秋季收割过晚导致苜蓿冷驯化时间不充足、当年收割茬次过多和留茬过低;越冬水浇灌时间过早、浇灌不足等等。

    二是春季发生死亡。春季返青期苜蓿死亡常见的原因有土壤干旱、病虫害和倒春寒极端天气等。

    为提高苜蓿抗寒越冬能力、预防倒春寒影响苜蓿返青,山西农业大学草业学院侯向阳团队成员,致力于苜蓿应对秋冬季降温和倒春寒温度快速变化的响应机理,以及水肥管理对苜蓿抗寒性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以进一步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他们认为,降低苜蓿越冬及返青失败的风险,一方面需要科学工作者培育高产、抗寒的苜蓿品种,既能满足生产者对草产量的追求,又能提高苜蓿抗寒越冬及返青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对生产者而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苜蓿品种,控制收割的茬次、留茬高度和最后一次收割的时间,并建立系统的栽培管理日历,通过施钾肥、浇灌越冬水和返青水等管理措施,提高苜蓿的越冬及返青能力。但是在应对倒春寒极端天气方面,因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目前行业中还没有很好地应对措施。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