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0日 星期五
医师节,医患双方共同的节日
□ 徐灵敏
图片由作者提供

    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调查显示,在疫情前,医生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长是8.9小时;疫情高峰阶段,增加到了每天9.6小时,13%的医生每天的工作时长超过了12小时。治病救人是医者的天职,虽然工作繁忙,但医者更希望大家都健康,医患关系更和谐——

    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工作了30年的儿科医生,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面对人世间最纯真、最真诚的喜怒哀乐,尽我的所知所能把痛苦变成欢乐,把忧愁变成希冀,是我最大的愿望。可以说,医师节是医患双方共同的节日。

    医生希望“天下无患”

    “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两千多年前就认为医生应当立下这样的誓言:尽我的能力,谨守为病人谋利益的道德原则,并杜绝一切堕落及害人的行为。在中国悠久的医学文化传承中,“人命关天”的理念、人本主义的渊源、“悬壶济世”的医生形象与希波克拉底的誓言是相通的,都是尊重生命、崇尚人道、以德为先、一切为了患者利益的从医哲学。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但是医生最希望的是患者越少越好,大家都健康。在医院里,每天所有的医生们都很忙,儿科医生更忙:门诊是永远看不完的患儿及其焦躁的家长;输液观察室人挨人,像春运期间的火车站候车室;病房住得满满的,有的地方连走廊都是坐着或躺着的患儿。医务工作者竭尽全力救治每一位患儿,为他们的康复而高兴、欣慰,但这种成就感稍纵即逝,时时被一种莫名的忧虑侵扰,使人难以释怀,这种忧虑不仅在于医疗资源的不足,更多的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患儿”。耳边时常会萦绕着北京大学医疗经济学专家李玲教授的话:“鼓励医生看病挣钱就像鼓励士兵打仗挣钱一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养兵是为了防御不是为了打仗。”

    患者不是为了“闹医”而就医

    患者因疾病原因走上了寻医问药之路,来到医院求医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治愈疾病、恢复健康。要说患者就医之初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就是为了“闹医”,恐怕没有几个人会相信。求医之时,医生在患者眼中是神圣的生命希望,医生的每一个判断、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医嘱,都有可能被患者视为“圣旨”。但是,当患者发现这样的权威不能带来疾病的有效诊疗、健康的快速恢复,开始怀疑医生的医德和医术,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就有可能变成“闹医”者。

    医生和患者应当互相珍惜和尊重

    作为医生,尊重患者是医者情怀和道德的基础,这不仅体现在医疗技术和诊疗效果上,而且也体现在对患者的态度上。诊疗过程中,医生多些真诚安慰的话语、多些笑脸、多些温柔的动作,是对患者的尊重,更有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生命是神圣而短暂的,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生应当扮演生命的最佳同伴,时刻准备施以援手,生命会因医生的抚慰而更加灿烂。医者之道,超越了狭隘的利益追逐,升华为给生命以人文关怀的专业主体,理应赢得社会的尊重。

    医生珍惜患者对自己的信任,患者更要珍惜医生的付出。医患双方,因为共同的敌人——疾病,而结成了战友和朋友,也因为共同的目的而彼此信任,彼此支持。科学合理的医疗法规和健全的经济体制是保障医患之间互相珍惜和尊重的基础,也是医患双方共同的期盼。期盼所有的人都幸福、健康,更期盼医疗安全、医患和谐。

    (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主任医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