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为大烟山暮秋时节的林间小路。 图2图3为大烟山居民曾经的居所。 (图片来自国家公园官网) |
大烟山崎岖的地形决定了定居者的居住模式。这里的居民——无论是切罗基人还是欧洲移民及其后代——都被吸引到山谷或者水湾,几个定居点都位于有可耕地的低水湾和山谷中,很少有人会定居在高海拔地区。生活在大烟山地区的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寻找可以维持他们生计的土地。
16世纪中期,切罗基人以木造小屋为家,房子有门无窗,屋顶有烟囱。他们种植玉蜀黍、豆类和南瓜,编筐、制陶、狩猎,拥有石斧、石刀等石器,以鹿、熊等猎物提供肉食和衣着。一座典型的切罗基城镇拥有30~60间这类小屋,还有一个议事厅,用于举行重要宗教仪式活动。
18世纪,切罗基人已掌握了耕作、纺织、修建等方法,并模仿美国政府形式组成自己的政府。最为引人注意的是1821年,切罗基人Sequoyah成功创制了切罗基语的音节表,短期推行之后,整个部落几乎无文盲。
18世纪晚期,欧洲移民来到大烟山,初期与原住民切罗基人一样靠捕猎野生动物为生,利用木材建造房屋和栅栏。几十年过去,曾经的森林地区变成了田野和牧场。人们耕种、做礼拜,把粮食拖到磨坊,按照原来家乡的样子建设教堂、谷仓和水车磨坊,并以典型的乡村方式维持社区关系。
19世纪30年代,从事农业商业的大部分切罗基人被迫向中西部迁徙。这一悲惨事件被称为“眼泪之旅”。现在居住在国家公园周边的切诺基人,是当时少数没被迁走那拨人的后裔。
20世纪初,伐木业的兴起,几乎毁灭了这个地区的原始森林。原先为改变艰难生存状况而进行的森林砍伐,渐渐演变成了掠夺性的皆伐。小河铁路的修建,就是为了将木材运出山区。
读到一份展示大烟山原始森林地图的图解:“在国家公园建成前,多达80%的森林被砍伐。现在公园里看到的森林大部分都是二次生长成的。”“美洲大陆只有不到5%的森林逃过了伐木者的‘魔爪’。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大烟山森林的生态改变对全球森林系统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山谷开阔地带,可见田野沟渠牧场,穿过树林,会看到古旧的磨坊、长满青苔的石墙,黄色水仙花盛开在久未开启的屋门旁……不论切罗基人还是欧洲移民,他们曾经生活的许许多多痕迹遗留在了山里。国家公园建立后,散落在切罗基、凯德斯等地的90多座历史建筑被完整保存下来,这里也是美国东部最大的历史原木建筑集合。
大烟山国家公园从批准成立到正式启用花了8年时间。虽然国会早就批准了这个公园,但联邦政府一直没能拥有公共土地来建设和管理公园。当时国家公园管理局的资金集中在西部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对于东部的国家公园则有心无力。1925年,商业领袖大卫·查普曼在Knoxville组织了一个委员会,目标是将该地区变成国家公园。田纳西州和北卡罗来纳州的商人和一些团体、学校,从私人手中购买土地捐赠给联邦政府;两个州的州政府自掏腰包,修建了大烟山内的主要公路,后来当他们将公路所有权移交给联邦政府时,要求“永远不收买路钱”,联邦政府只得照办。
时至今日,这里已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国家公园。古老壮美的山脉、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以及遗存至今的南阿巴拉契亚山地丰富的历史文化,每年吸引上千万游客纷至沓来,但从开放至今,大烟山国家公园始终对游人免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