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6日 星期五
让“高大上”理论接地气
——我的科普故事(中)
□ 陈冠文

    收不回来的照片

    1999年的秋天,我受共青团兵团团委邀请,给北疆各垦区科学种田青年职工培训班讲棉花栽培技术。

    讲课前,我带了一些平时积累的苗情诊断照片,结合讲课内容发给学员看。到讲课结束时,我发下去的照片怎么也收不回来,许多学员都要求我把照片送给他们。这件事使我认识到:直观、形象的图片比文字材料更受基层职工欢迎,科普工作应该多用图片。

    第二天,我便开始整理过去积累的照片资料,并开始撰写科普图书《新疆棉花苗情诊断图谱》。由于原来拍摄照片时是遇到什么就拍什么,没有长远计划,因此,汇集成册时有不少章节是空白。于是,我及时制订了补拍计划,第二年按计划拍摄、补齐。

    2002年冬天,《新疆棉花苗情诊断图谱》由新疆科技卫生出版出版后,立刻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5000册新书不到三个月便销售一空,重印5000册也在半年内告罄。到2010年,该书共印刷汉、维文3.4万册。

    由于《新疆棉花苗情诊断图谱》图文并茂,好学易懂,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很受广大农民欢迎,不少棉农带着这本书下地,诊断自己的棉花。也有读者在网上评论:“一本小图谱,顶上半个技术员”。 2005年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汉文编辑室副主任蔡丽曼说:“2002年11月第一次印刷以来,已成为最受新疆农民欢迎的图书之一。新疆出版关于棉花的科技书籍多如牛毛,但能创造如此销量的少之又少,这更显示出《新疆棉花苗情诊断图谱》的不同凡响。”

    更出乎意科的是,这本书还先后被评为农业部的“神农奖(科普作品)”等多项奖项。2007年,又被农业部和中宣部推荐为150本“三农”优秀图书之一。

    这本书的连锁效应激发了我的科普创作热情:先后主编或参加编写出版了《棉花种植(农艺工培训教材高、中、初级)》《新疆棉花苗情诊断图谱(续)》《实用绿色轻简化植棉技术》《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棉花看苗管理图文集》《看图种庄稼》丛书等科普著作。

    给农民讲“数学模型”

    1972年亲身经历推广华罗庚的“优选法”提高轮船航速的事情后,我开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农业科研中的疑难问题。上世纪80年代前期,我开始运用“回归设计”建立春小麦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的试验研究。

    1986年冬天,我应邀在和静县举办的“巴州小麦冬季培训班”上讲授我刚刚完成的科研项目——春小麦高产栽培数学模型。

    这个培训班里既有州、县农业行政部门和推广单位的科技人员,也有各乡、村的农业技术示范户,文化程度和科技素质差距很大。这给我讲“数学模型”出了个难题:讲深了,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听不懂;讲浅了,科技人员觉得没意思。思考再三,我决定采用理论讲解和应用举例交替进行的方法,让文化程度不同的学员都能有所收获。同时,我用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限制条件,将春小麦高产栽培数学模型分解成若干个特定生产条件下的子模型。如根据麦田距离水源的远近,将灌头水的模型分解成“早灌水”“适时灌水”和“晚灌水”3个子模型。这样,农民就能 “对号入座”,即根据自己麦田的限制因子选用适宜的模型。结果,教学效果还不错。

    在培训班举行结业考试时,考虑到学员文化程度的差异,笔试不能真正检验学员的收获,我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考试:以县为单位,将学员分成若干组,每个组作为一个考试集体。我先拟出若干题,考试时每个组的组长上台抽签。抽到题后,拿回去全组讨论答题要点,然后由组长口头回答,组长答完后,其他组员补充,直到无人补充为止。这就算作这个组的答卷。根据答卷,我给一个评分。然后由其他组进行纠正或补充,我再根据各组的发言,给发言组一个加分。每个组的最后成绩是本组得分与加分之和。

    这个方法效果很好,不仅每个组,每个人都要认真地思考本组的答案,还要认真听别人的答题:以便一发现别人有失误时及时抢答,争取加分。考试场面十分热烈。这场考试使每个学员对考试题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我想,他们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这些答案。

    (作者系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