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培育创新发展的科普之翼
——“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普工作成就回顾

    □ 科普时报实习记者 王 烁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科普工作出了一道加试题。口罩该怎么戴?手该怎么洗?最细微的问题饱含着最急切的渴望。与未知战斗、与谣言赛跑,全社会都在期盼着科学的声音。

    实体科技馆闭馆,线上科普却如火如荼。“健康守护——抗击新型肺炎志愿服务行动”36期直播访问量超1亿次、“科普中国”新冠肺炎答题活动参与量超过1亿人次、全国116家科技馆打造全天候开放的线上科普平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疫情应急科普工作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十三五”期间,科普方式、科普对象、科普思维等要素的全方位转变提升,正不断丰满着创新发展的科普之翼。

    夯基垒台:科普氛围更浓厚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建设科学的中国,第一步是要使得中国人个个都知道科学,要使个个人对于科学上发生兴趣。”

    2015年8月,中国作家刘慈欣携作品《三体》登上了雨果奖的领奖台。这是中国作品第一次获得科幻界的诺贝尔奖。时隔一年,《北京折叠》再次摘得雨果奖桂冠。2019年,首档天文科幻科普节目《从地球出发》在江苏卫视播出,开启了科幻剧形式普及科学知识的先河。

    “十三五”期间,科普图书创作热度持续走高,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中国科普统计2018》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14059种,比前一年增加2122种,总发行量达1.12亿册;全国科普期刊出版种数和总册数分别为1252种和1.25亿册;2019年,科幻电影票房占国内总票房的比例超出了“十三五”规划预期的15%。

    优秀科普作品百花齐放,展示着五年来科普原创力、研发力、传播力上的飞跃,也带动着全民科学素养提升。据最新发布的《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19)》显示,2006年~2017年,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年平均增速为8.08%,2018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47%。

    飞速攀升的数字背后是全社会日益高涨的科学热情。“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和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重大的科学突破和发现,对这个阶段的中国人有着前所未有的吸引力,比如前段时间引起现象级反响的引力波和黑洞照片,这在以前是不曾有过的。”2019年6月,刘慈欣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评价。

    立柱架梁:科普保障更健全

    2020年9月,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在中国科技馆内,孩子们可以搭上“科学”号考察船乘风破浪;千里之外的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在一片山间空地上,新星小学的孩子们也可以通过科普大篷车“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很希望今天参加这场活动的孩子们,未来能有人成为科学家。”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中国科技馆馆员冯晓菁对媒体说。

    从科技馆到大篷车,中国科普搭建起一套跨越万水千山、覆盖全国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

    据中国科协于2020年6月公布的2019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各级科协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科技馆978个,全年接待参观人数7479.4万人次;流动科技馆1773个次;科普大篷车1057辆,全年下乡次数3.5万次,行驶里程737.8万公里,受益人数1834.3万人次。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回望2016年6月底,科普信息化建设累计科普信息资源只有5TB,科普中国总浏览量和传播量累计36.02亿人次;短短7个月后,仅“科普中国”网站累计生产内容近12TB,累计浏览和传播量达到77亿人次。

    (下转第2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