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
“热”出来的绝妙古诗
□ 林之光

    气象万千

    我国地处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强,夏季高温。特别是江淮及以南的江南地区,盛夏高空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空烈日;地面多植被和河湖港汊,蒸发旺盛。高温加上高湿,气候极为闷热;使人白天吃不下饭,夜里睡不好觉,过一个夏天常常要掉好几斤肉,专称“疰夏”。本文中的多数咏热诗,也是在这里诞生的。

    高温流汗的奇丽想象

    我国古诗词中咏苦热的内容十分丰富,大体可分为闷热流汗、高温环境以及物象比喻等几个方面。

    闷热必多汗。例如,唐代范登《六月》中说,“六月季夏天,身热汗如泉”;晋代程季明《拒客诗》中说,“摇扇手都酸,流汗正滂沱”;宋代戴复古《大热五首·其一》中说,“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唐代司空曙《苦热》中则是,“啸风兼炽烟,挥汗讶成流”。此外,还有“挥扇只有汗如浆”(宋代杨万里),“欲动身先汗如雨”(唐代张来),等等。

    汗流得如“浆”,如“泼”,如“流”,如“雨”,如“泉”,如“滂沱”,那天气当然是很热的了。

    古人又是如何形容他们这种挥汗如雨的高温环境的呢?

    宋代戴复古《大热五首·其一》中说,“天地一大窑,阳炭(太阳)烹六月(农历,下同)。万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热。”他是说,夏季的太阳把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个高温大窑,万物都要熔化了,人也不必独怨炎热了。再如唐代王毂在《苦热行》中则把炎夏世界比作大洪炉:“祝融(火神)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唐代韩愈则把闷热天气比喻成自己是在蒸笼中被蒸:“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甑,古代蒸食物的炊具,底下有许多孔可进蒸汽)遭蒸炊”。杨万里的《午热,登多稼亭五首》中也有“不是城中是甑中”的类似句子。他们把这种又闷又热天气,比作如在蒸笼之中,真是再形象不过了。

    宋代梅尧臣的《和蔡仲谋苦热》,则是通过周围事物在大热天气中的状态来描写苦热的一个典型:“大热燥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天气热到干柴生烈火,液体熬成膏;热到飞鸟嫌生羽,走兽嫌长毛。如此之热,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热的天气呢?

    千奇百怪的物象比喻

    古诗中形容天热最怪的要数人称“鬼才”的唐代李贺,他的《罗浮山人与葛篇》中的“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就十分怪异。下面援引一位文学家的解释这两句说,“蛇洞由于溽暑熏蒸,毒气不散,以致越来越浓,凝结成水滴似的东西,黏糊糊的,整个洞堂都布满了。洞里的蛇该是怎样的窒闷难受!江里的鱼热得无法容身,不吃东西,嘴里衔着沙粒(河底沙粒应较凉),直立起来,仿佛要逃离那滚热的江水。洞堂和江水本是最不容易受暑热侵扰的地方,如今热成这个样子,其他地方就更可想而知了。”

    古人咏苦热的角度千奇百怪,唐代柳宗元被贬永州(今湖南邵阳)当司马,那里也是夏季伏旱季节中十分苦热之地,他在《夏昼偶作》中说苦热时那难受感觉就像喝醉了酒一样:“南州溽暑醉如酒”。有学者说,“‘醉如酒’形象地描写出了人们的难熬溽暑之态——憋闷难禁,体力不支,心烦意乱,疲惫欲睡。”

    但古诗中咏苦热最叫绝的可能要数宋代范成大和唐代王维了。范成大在《秋前风雨顿凉》中说:“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景似潮来”,他怕热怕得竟连早死都不顾,但求苦热天快快过去!王维在《苦热》一诗中讲了种种苦热难熬景象之后,竟然异想天开地“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他热得甚至连命都不要了,想到宇宙真空中去“凉快凉快”!

    唐代王毂在《苦热行》中甚至还异想天开地形容说,“五岳翠干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意思是,大热天把五岳诸山翠绿的树木都烤干了,把天上的云彩也烤得蒸发掉了。阳侯是波涛神,它躲在海底发愁大热会把大海波涛都给蒸发干了呢!这种想象可谓厉害,可是宋代王令还要高出一头。他在《暑旱苦热》中说:“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也就是说,如果再继续大热下去,天上云彩、地面江海蒸发完后,若干万光年外的银河(系)也要“烤干”了。这是何等的“宇宙大热”!

    不符常理的另类咏热怪诗

    我国古诗词中咏热怪诗颇多,除以上外还有少数不符合常理的另类咏热怪诗,下举四首。

    第一首叫《伏日作》,意思是大热伏天中所作。作者是晋代程季明(程晓)。该诗在《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都有收录。还有专门论文进行过考证。不过诗中极个别文字晦涩难懂,有人加以通俗化,并改名为《拒客诗》,点明了诗的主要目的。

    修改后的诗是,“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触热到人家。主人闻客来,皱眉叹奈何。谓当起(以为会很快)离去,(但却)安坐慢吟哦。所说无一急,闲话何太多。摇扇手都酸,流汗正滂沱。这不是小事,人不应忽略。奉劝诸好友,少来我家走。”诗下的题解说,“晋时程季明,爱睡午觉。为了不受打扰,他在门外挂了一块木板,上录此诗以谢客。”

    第二首是前述唐代韩愈的《郑群赠簟》。韩愈怕热,极思有簟。正好友人送他,高兴得专写此诗。诗的最后两句是“倒身甘寝百病愈,却愿天日恒炎曦。”即,他希望以后天天都是大热天,因为他有了此簟,再不怕天热!当然这是形容。

    第三首是唐代杜牧的《早秋》,诗中有两句“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他把解暑的清风比作久违的故人,把大热比作人间酷吏!

    第四首是张来的《劳歌》。原诗最后四句,“人家牛马系高树,唯恐牛驱犯炎酷。天公作民良久艰,谁知(还)不如牛马福。”说的是,别人家的牛马都栓在大树下,生怕它们“犯炎酷”,而正是“天公作民良久艰”的负重民(苦力),却还要在烈日下干苦力活,竟还没有牛马的这种福气!

    最后要说的是,我曾查过许多世界气候著作,上百个世界气象台站资料。发现在世界上,夏季中高空既有副热带高压控制,地面又十分湿润的大面积高温高湿地区,即7月平均气温高达29-30℃,月平均相对湿度高达80%,全世界只有我国南方。在这几百万平方千米土地上,又居住着人口特别密集、文化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华民族。因此,几千年来他们创造出来的咏热诗词文化,必然也是世界上最为丰富和最为精彩的。不是吗?

    (作者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