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
王蒙的健康美食生活
□ 单守庆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置身这场危机和大考之中,很多人用文字记录各自的经历和思考,涌现出很多精品佳作。在我有限的阅读中,特别欣赏王蒙的大作《2020的春天》(《光明日报》2020年4月8日)。该文开篇写到王蒙1月14日“听到了武汉可能出现流行病的消息”,紧接着写9天后的那顿晚餐:“这一天本来晚上预订了与家人在餐馆聚餐,去,不去?全家人参与意见来回变了6次,最后改为取饭回家与部分家庭成员享用,算是迎接春节。”

    2020年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的这顿晚餐,是年夜饭之前的最后一顿晚餐,王蒙一家很是看重。疫情之下,“取饭回家”,他们是后来普遍遵循的“疫情防控关键时期非必要不聚餐、不聚会、不聚集”的先行者。

    这顿非常时期的非常晚饭之后,86岁的王蒙自觉进入防控疫情的居家隔离的生活。

    3月25日零时起,最早暴发且疫情最重的武汉解封。看到“我们终于迎来了阶段性的胜利成果,湖北解封、武汉解封,桃红柳绿,我们交出了好的答卷”,王蒙这才提笔写就《2020的春天》。

    王蒙在文中自述:“宅家的俩月很充实。我观看新闻,时时关心一线抗疫与国计民生,为每一步的艰难进展而欢欣鼓舞。”“我与武汉抗疫小朋友阿念互致问候。”“我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新作,我继续着两年前开始的《荀子》研读笔记。”“我读书读刊读报,谨防新冠病毒与心理病毒的入侵。”“通过这个春季的特殊生活方式,我迷上了、爱上了,深深钟情了一个词:‘免疫力’。”

    在疫情期间写下这些珍贵的文字之前,王蒙已创作1800多万字文学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等国家级文学大奖和多项国际性文学大奖。他是新中国70年以来唯一获得“人民艺术家”共和国荣誉称号的作家。

    对王蒙的健康身体、旺盛精力、特殊贡献,我和食品药品界的朋友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都经常提起,敬佩有加,也就更想探究王蒙一直以来的健康美食生活。

    1934年出生于北京的王蒙,19岁写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曾在新疆农村劳动多年,担任过文化部部长,也曾被错划为右派。在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中,他接触过各种人物,走过很多地方,口味也很宽,爱吃中餐的宴席、小吃,也喜欢法式西餐、日本寿司、韩国烧烤、泰国的甜辣、印度的咸辣……,有人用“泛吃主义”评论王蒙的健康美食生活。

    在更熟悉王蒙的人看来,他的“泛吃主义”有个前提——也是“理论先行”。对吃荤,他说:“我是‘毛派’,还是吃红烧肉‘补脑’好,土点儿好。”对吃素,他说:“有点儿小病,不能吃油腻食品”,也就特别推崇益胃健脾、养血补益的“藕粉食疗法”。家人说藕粉是他的“回生粉”,他欣然接受。

    吃什么,不吃什么,王蒙从不随意地“跟着感觉走”。他还很在意用什么态度对待吃。他的这个“在意”,既有“大” 境界,又有“小”乐趣。在《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这本书里,王蒙以他多用善用排比句、长句的“王蒙式”语言,这样写道:

    “做饭炒菜烙饼包饺子买现成的速冻饺子洗碗很快乐。”

    “买油条或者煮稀饭;磨豆浆或者煮牛奶,烤面包或者茶泡饭也是乐趣。”

    “购物散步用茶打电话接电话旅行回家读书写字有病吃药没病锻炼冬天取暖夏天乘凉洗脸洗脚洗澡洗衣服都是太叫人高兴了。”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兼民族药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