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7日 星期五
黄脊竹蝗:中国第二大森林害虫
□ 舒金平
竹蝗交尾

    自6月28日至7月8日,我国“邻居”老挝由于技术不足,致使大量黄脊竹蝗飞越边界入境云南,对我国境内的林区竹类,以及周边禾本科作物构成了严重威胁。

    那么,黄脊竹蝗为何在短短时间内引发大规模的灾害?与其他蝗虫类相比,它有何特点?黄脊竹蝗防治措施有哪些?咱们一起来聊聊黄脊竹蝗那点事儿。

    黄脊竹蝗,又名黄脊雷蓖蝗,属直翅目网翅蝗科竹蝗亚科雷蓖蝗属,因其成虫额顶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黄色纵线而得名。

    黄脊竹蝗广布我国南方竹区,主要取食以毛竹为主的刚竹属及以青皮竹为主的箬竹属竹种,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竹子害虫。

    同时,黄脊竹蝗还是我国有记载最早的森林害虫之一。据湖南省《益阳县志》记载:“嘉庆二十二至二十四年(1817~1819)二里(今桃源县)蝗食竹叶殆尽”,历来有“蝗群起,可遮天蔽日”,“蝗群过,竹叶光”之说。成灾时,竹叶被取食殆尽,竹林如同火烧一般,严重者竹子当年枯死,第二年很少出笋,竹林逐渐衰败。因黄脊竹蝗分布广、取食量大、危害重等特点,曾被称为“中国森林第二大害虫”。

    黄脊竹蝗在我国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表1~2厘米深的卵囊中越冬。从南(广东)到北(浙江),越冬卵于4月中旬到6月上旬开始孵化。若虫5龄,在浙江,雌、雄若虫期平均长为55.6天和51.2天。成虫于7月上旬开始羽化,15天以后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10天左右可以交尾,产卵期为7月下旬到8月初开始产卵,雌、雄成虫平均寿命为66.3天和82.8天。

    黄脊竹蝗初孵跳蝻出土后,多群聚在竹林下小竹及禾本科杂草上取食,3龄后全部上大竹分散取食。成虫取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湿度越大取食量越少,大雨时不取食。成虫对人汗、人尿表现出强烈趋性,并嗜食。成虫羽化后10天左右开始交尾,一雌虫体侧常有2—4只雄虫争配,交尾需时2—6小时。成虫具有迁飞集中产卵的特性,偏好背北向阳的竹林、柴草稀少、排水良好、土壤深厚、土质较松的山腰或林中空地、或山沟斜坡空地上进行产卵。

    与东亚飞蝗、沙漠蝗等臭名昭著的蝗虫相比,黄脊竹蝗体型小,年发生世代少,迁飞能力和繁殖能力相对较弱,且主要取食竹子,以及玉米、水稻、白茅等禾本科农作物及杂草,也危害棕榈。

    黄脊竹蝗的防治主要措施包括:挖掘蝗卵。在竹蝗若虫孵化前,于竹蝗产卵地人工挖除卵块;灭杀跳蝻。跳蝻群集期,使用灭幼脲胶悬剂,或阿维菌素悬浮剂,或灭幼脲3号粉剂,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初孵跳蝻;烟剂毒杀。在林间燃放林丹、阿维菌素等点燃式烟剂毒杀成虫;诱杀成虫。应用发酵人尿与杀虫双等药剂的混合制剂或高效竹蝗人工诱杀剂诱杀黄脊竹蝗成虫;飞防杀蝗。在黄脊竹蝗发生面积大、扩散速度快,飞防气候条件允许下,应用飞机或无人机喷施“Bt+阿维菌素”杀灭蝗虫。

    (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