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9日 星期五
尿路结石究竟是怎样结成的?
□ 宋 刚
绘画:王建政

    天地之间皆有石:山石、湖石、玉石、陨石……,不一而足。而人体中的结石也是石头家族中的特殊一员。字典中说,动物腔道之中的石头谓之“结石”。有肾结石、胆结石、膀胱结石、牙石,甚至还有眼结石。结石与石头一样普通,平平凡凡,貌不惊人。结石与石头一样坚硬,正是因为太过“刚烈”,不会“委曲求全”,常常卡在空腔器官的狭窄之处引发惊天动地的绞痛。

    人们在治疗结石的同时,常常会对结石的来源查个究竟。以泌尿系统为例,泌尿系统结石的成因要从《西游记》说起。

    《西游记》开头讲石猴出世是这样描述的: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吴老先生这段话信息量很大,归纳起来,可以提取出两个关键信息:其一,石猴的孕育时间很久——“感之既久”;其二,石头中有个核心——“内育仙胞”。而泌尿系统结石的产生也符合这两个规律:具有成石核心,时间久而成石。不同的是,仙胞是仙石的核心,先有仙石,后育仙胞。而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正好相反,先有成石核心,核心不断发展增大,时间久而发展成结石。简而言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化学过程。成石核心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形成结石。

    一般来说, 20 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少得结石, 30~50 岁才是结石高发的年龄。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有结石,泌尿系统结石偏爱有“结石体质”的人。那么,在这些人体内,结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第一步:过饱和。什么情况才是“过饱和”呢?例如,在一杯清水中加入白糖,一点一点地加,开始的时候,白糖很快就融进水里了。白糖越加越多,达到了水中能够溶解的极限,就不能继续溶解,叫做“饱和状态”。如果继续加入白糖,白糖就处于“过饱和状态”,糖分子随时会变成固体沉积在杯子底部。人体内结石的形成也是同样的道理,首先,无机盐要在尿液中处于过饱和状态。大量摄入易形成结石的无机盐,比如钙和草酸,那么结合成的草酸钙就非常容易处于过饱和状态;另一方面,人体体液的大量丢失,比如夏天大量出汗,饮水不足,尿液中的无机盐同样也会处于过饱和状态。

    第二步:结晶。无机盐变成固体沉淀出来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不过,科学家发现所有人尿液中无机盐草酸钙的浓度竟然是在水中溶解度的 4 倍,很明显处于过饱和状态。按理说应该人人得结石才对。但为什么有的人长结石,有的人不长结石呢?原来,科学家发现尿液中还有一些抑制结晶形成的物质,起到“刹车”的作用。另外一部分促进结晶形成的物质,起到“油门”作用。它们就像红蓝两军,一直在互相博弈。一旦“油门”占上风,就会形成结晶。结晶多数是普通的无机盐,有时候某些药物会在尿液中大量出现,形成药物结晶。

    第三步:形成核心。晶体是泌尿系统结石的初级状态,还不能称之为结石。晶体一定要和一部分叫做基质的东西混合,有时再加上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异物等,形成核心。核心才是泌尿系统结石的雏形,不断有晶体析出加入核心,核心像滚雪球一样越长越大,最终就变成了结石。

    这就是泌尿系统结石的“身世”,说来简单,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化学过程,其实异常复杂,医学还不能完全解释“结石体质”。人体的结石成分种类繁多,据考察,泌尿系统结石就被发现有 32 种成分,而且千差万别,具体成因是医学上的未解之谜。

    (作者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