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2日 星期五
应急管理工作应重视安全文化培育
□ 张 英

    5月6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联合印发《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方案》,对做好新形势下安全宣传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明确工作重点,细化任务举措,提出具体要求。

    提高公众安全素质、培育安全文化是当今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对于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增强事故预防实效、减轻灾害风险等具有重要作用。而如何构建安全文化培育体系,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顶层设计与多方协同并举

    安全文化建设应由应急管理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推进安全文化培育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完善有关宣教机构上下沟通联动机制,形成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各方共同参与的安全文化传播体系。应充分发挥安全文化机构的作用,加强与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分工协作,提高安全文化影响力。

    现阶段,要充分认识安全文化长效机制构建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设与完善涉及安全文化培育政策法规体系;整合分散在各专项应急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中的安全文化培育内容;研究安全文化培育纲要;构建各部门各地方大联合大协作的长效机制,强化政策、经费、人才保障。同时,应创新公民安全科学素质建设的评估方法,完善公民安全科学素质调查体系。

    以理论研究助力成果转化

    深入开展安全文化相关研究。充分发挥应急管理系统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形成以安全发展为核心、各具特色的安全文化培育理论体系;鼓励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基本理论研究,界定安全文化概念、功能、培育途径、策略等内容;创新研究模式,开展实证研究,摸清区域安全文化水平;开展案例研究,打造培育传播,示范带动;开展安全文化比较研究,明确特色与差异,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同时,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学术交流,开展安全文艺创作。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市场机制,切实做好理论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原创性、高水平的安全文化作品创作,加快出版发行种类齐全、喜闻乐见的安全文化文创产品,全方位传播,惠及民众,促进繁荣安全文化市场。

    合理分配资源提升公众参与

    汶川等特大地震发生后,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注,安全素质有所提升,但是民众安全科学素质水平缺乏数据支撑。公众长期对应急管理工作缺乏了解,让公众理解安全文化,进而理解安全文化工作绝非易事。

    调研显示,现阶段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人才分布上来看,安全文化培育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同时,安全文化培育工作要关注弱势群体,关注脆弱性,更加要关注基层、关注农村等容易被忽视的地方。积极加大农村地区安全文化传播经费投入,从自然灾害防治角度开展灾前预防科普工作;用好宣传、科技、科协系统的文化或科普传播平台,建立健全农村安全文化传播渠道,助力精准扶贫;开展精准文化传播,着力解决小城镇、城郊结合部、农村等地区公众科普服务不足等问题。

    整合优化安全文化资源,构建全媒体的平台,不断整合资源内容,实现资源共享,配以多种形式的活动,融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惠及公众。同时,应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安全文化阵地建设,鉴于应急安全体验场馆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场馆立项建设工作。

    以实践活动助力长效机制构建

    继续深入扎实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培育和塑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安全文化活动品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安全发展理念的宣传贯彻,使其深入人心、扎根基层,让群众有获得感,指导和推动工作实践。

    (下转第3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