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开栏语:本报新面孔——“东子妙析心理学”今天亮相。这个新栏目主要刊发关于恋爱婚姻、职场励志和儿童成长方面的心理学稿件。这些文章既有生活中常见的各类心理学效应(现象),也有当下热点问题的心理成因分析,通过答疑解惑,为大家提供切实的心理帮助。
也许你就是不良行为的始作俑者
不要为不良行为推波助澜
勿以恶小而为之
心理学原理——
破窗效应,也称“破窗理论”,它归属犯罪心理学范畴。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导致恶性循环。就是说,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一旦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了。
比如一所房子的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再比如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及时清洗掉,很快墙上就被涂得乱七八糟;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没被清理,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产生。
解析——
生活中,类似窗子被打破、墙面被涂鸦、人行道丢垃圾的事情,虽不说随处可见,却时有发生。东子就曾见到过类似的场景:在我家小区外的墙角下,有人不经意间将果皮丢在了那里。过几天,又有些果皮、纸屑堆积在一起。半个月后,墙角下聚集了更多的垃圾。
第一个丢垃圾的人,绝不是为了制造一个垃圾场而丢下果皮,也许只是因找不到垃圾桶的无奈之举;第二个丢垃圾的人,之所在把垃圾丢在了墙角下,很大程度是看到了第一个人丢放的垃圾;第三及后来的一些人都抱有和第二个人同样的心理,就理所当然地把垃圾丢在了那里。特别是后来的一些人,随着垃圾的逐渐增多,他们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不当之举是正常行为。由此,一个干净的角落就这样成了垃圾场。
窗子打破和墙面涂鸦,与丢垃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却有着强烈的从众心理,他们会认为反正别人也画了、涂了、贴了,又不差我这一个。在一所中学大门两侧的墙垛上,一面墙光洁如镜,另一面则被各种广告纸粘的和花脸虎一般,成了实足的广告墙。
我曾见过贴小广告的,到学校门口东张西望后,刚开始想把广告张贴在那面干净的墙垛上,估计他转念一想还是别冒这个风险了,不然被抓到不好交代,于是把广告纸张贴在那面面目全非的墙垛上。这样即便被抓到也有了说辞,甚至一些张贴广告的人,早就把这个墙垛当初广告墙了。
从心理学上分析,无论是涂鸦还是丢垃圾,大多数始作俑者并非恶意而为。当然,他们也不可能想到自己的无意之举,会带来对物品的损害或环境的破坏。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即便是心无恶念,但举事也当三思。积重难返,无心之过的小恶,如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制止,久而久之,将会铸成大错。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
对此,首先我们不去做第一个破坏行为的始作俑者;其次要及时制止一些人的不当行为,即便无力阻止,也不能破罐子破摔,至少不去为不良行为推波助澜。如此,窗子才会完好,世界才能更加明亮。
(作者系著名心理学者、畅销书作家、浙江电台“东子心理热线”主持人。著有《东子心理咨询手记丛书》(三卷本)《午夜心情》《别让孩子成了心理孤儿》《生活没有旁观者》等心理学著作。多次做客全国各地电台、电视台解析心理问题,做过相关专题讲座300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