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7日 星期五
新冠肺炎谣言观察与科学应对

    (上接第1版)

    第三是由于新冠肺炎是新事物,专家对它的认知存在不确定性、渐进性和反复性,不同专家之间的观点有时也存在差异,这使得在疫情信息传播中出现了同一信源有时呈现前后矛盾、多重信源之间呈现观点矛盾、媒体报道信息出现前后“反转”的现象。比如关于“气溶胶传播”是否为新冠病毒传播途径的信息,澎湃新闻、广州日报、国家卫健委官网三家权威机构之间的信息认知就出现过差异和反转。

    第四是在专业领域很强的科学传播中,媒体对权威专家作为信源的依赖性非常强,尤其是在正式的新闻发布会上,权威机构、权威专家发布信息和观点时,媒体一般都会进行全盘接收和报道。一旦权威信源传播的事实有误或者专业术语表达不够明确,就会形成媒体报道的信息错误。

    谣言的成因

    “存在即合理”,从心理学和传播学层面来说,谣言的出现与传播有着一定的必然性。首先,谣言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确证的信息不够或者信息不够透明,公众对于未知的事物尤其事关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疫情有着强烈的信息获取需求,当官方权威确证信息传播不够时就会引发“小道”消息的出现和传播,这符合公众对于信息的获取心理预期。

    其次,在不明危险事物对公众形成了重大心理冲击和造成心理恐慌后,会影响和降低公众对于科学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比如英国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后,当地社交媒体传播谣言:5G信号塔可以传播新冠肺炎病毒,造成英国利物浦、伯明翰等多地电信信号塔疑似被人为纵火。

    第三,在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人类未知病毒引发的重大疫情发生时,疫情防控各相关方、作为专家的信息源、媒体和公众都有紧急“上阵”时的仓促感,可能存在准备和应对不足的情况。尤其在疫情发展初期,很多疫情相关的专业知识没有科学结论,一定程度上给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空间。

    第四,对于一些低操守的市场逐利者来说,把“危”当成“机”,利用公众特殊时期由于极致自我防护心理生发的“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心理,通过制造谣言的方式,片面追求流量,追逐经济利益。公众由于科学素质不足或者恐慌心理进行的自媒体传播、社交媒体圈子传播、人际传播等又会造成谣言的进一步扩散。

    第五,谣言的出现有时以符合公众心理期待或者迎合公众心理期望的方式出现,虽然看起来不像真实的信息,但也会“没有腿却跑得飞快”,从而引发公众的误听误信与转发传播讨论行为。

    除了以上这些原因,同时不排除一些敌对势力出于政治目的而炮制和引发的谣言现象。

    总的来说,谣言的产生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从其成因来看,只要存在信息不确证、信息不透明、公众心理恐慌、自媒体逐利行为、事件应对方准备不足、公众科学素质不够等因素,谣言与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事关公众生命健康安全的事件就可能呈现出“相伴生”的关系。

    (“谣言的应对”见附文)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