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7日 星期五
加强应急科普建设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 毛维娜 苗润莲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应急科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良好的应急科普不仅可以让公众方便地了解灾难及预防知识,有效避免公众恐慌和伤亡情况的发生,而且也有助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应急科普有利于人们迅速认识灾害的性质和特征、快速提升应对能力;有利于缓解社会心理压力,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人们辨别真假信息,避免谣言惑众;有利于人们选择正确的应对策略,杜绝上当受骗。

    整个疫情防控期间,在物流歇业、线下活动被限制的背景下,公众急切需要通过互联网了解有关疫情防控方面的信息和知识,需要专业团体和权威平台发布积极有效的科普知识。但是,整个疫情防控期间,应急科普宣传在信息处理、知识传播等方面暴露了一些不足,造成个别地区出现过度恐慌、疯抢双黄连口服液等盲目行为发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冗余,知识匮乏,缺乏权威平台信息。在整个疫情防控期间,各平台网站以及媒体每天发布大量有关疫情现状的信息,伴随着疫情信息的传播,其中一些不实、恶意的图片、视频和文字也在传播。在信息冗余而知识匮乏的今天,人们急切需要权威平台发布及时有效的信息应对当前突发事件,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应急科普资源的有效集合和精准传播不到位。面对突发事件,首先要保证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除此之外,还需要关注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探索最优的解决方式,所有信息的预判需要融合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缺乏协同机制和专业主体。应急科普工作包含确定当前科普热点、科普内容、科普知识传播等多方面内容,而与之对应的应急科普团队也应包含来自政府、各个领域的科普专家、新闻媒体等专业人士。在整个疫情防控阶段,由于政府、科普专家以及媒体之间缺少良好的沟通机制,导致个别媒体发布了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相关言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制度保障、数据库建设、专家队伍培养等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完善应急科普机制,搭建权威科普平台。在政策上肯定应急科普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应急科普管理机构,建设各级权威平台,完善应急科普工作流程,明确应急科普责任主体,规范应急科普工作制度,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应急科普的全媒体传播机制。

    搭建科普大数据信息平台,构建科普资源应急流程和保障体系。应建立包括地震、火灾、海啸、传染疾病、交通安全、野生动物等全方位多领域的科普数据资源库,找到所需的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的科普专家学者,还可以针对受众迅速制作出易于接受的科普节目。加强应急科普资源生产供给,建立应急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体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应急科普宣传、科普信息化等工程。

    健全应急科普专家队伍,完善应急科普协作机制。要建立一支涵盖领域广、专业素质高的应急科普专家队伍。建议率先在高校推广科普教育,培养一批科普专家。其次,要完善应急科普协作机制,发挥专业主体作用,组建并协调应急科普专家库中相应领域的专家作为专业主体,于第一时间向公共媒介提供专业高效的科普信息,及时解读常识,释疑解惑,打好应急科普的协作仗。

    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拓宽应急科普范围。要推动“互联网+”与“科普”深度融合,打破时空限制,及时、充分地满足公众的科普需要。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更为新型的渠道和平台还会崛起,应抓住这一科普工作发展的新机遇,努力拓宽应急科普范围。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