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0日 星期五
生命危机与诗歌审美的撞击
——读许向阳诗作《生命在呼唤》有感

    □ 刘洪海

    生命是神圣的,有关生命的话题是严肃的。许向阳诗作《生命在呼唤》看题目似乎又给读者增加了一种沉重的紧迫感。这是一首科技界的“抗疫”诗,是医务工作者与社会公众关乎生命的一次心灵沟通,是医务工作者之间的生者与死者的沟通。这种沟通是真诚而深刻的,作品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激情和感动,而是具有激情之后的思考,感动之后的反思,为“抗疫”诗歌创作传递了正能量,值得一读。

    诗人既无高昂的激情赞美,也没有放纵悲情泛滥,作者创作的初衷是什么?许向阳认为:面对突如其来的全新敌人——病毒,“沦陷的城池有人徘徊在寻医的街头/破碎的家庭有眼睛透出无助和期盼”的场景是存在的,非常态的社会失序、行为失范、情绪失控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所以,这种医患之间、医医之间情感和心灵的良性沟通是有现实需要的,是科普作家的社会责任。

    在特定的突发事件中,诗人笔下的请战书是“所有情感注入笔端/重温庄严的入职誓言/所有力量注入食指/让签名叠加一抹殷红的血色兑现”。诗人认知的请战书不是用概念或口号表态,而是一种有“情感”“力量”“签名”“殷红血色”的行为过程,开启了抗击疫情的阻击战。医务人员的使命是“让患病的生命重新绽放/让流浪的灵魂回归家园”,这种新颖而富有诗意的表达职业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崇高,让读者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

    “生在痛苦地退却/死在狞笑着逼近/我的患者:请与呼吸机一同呼吸/在生死之间给我们留出一点缓冲时间/让奇迹在无望中出现”则表现了医务人员面对垂危生命的态度和作为。这种患者以生命相托、医者以付出生命回应的医患关系,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是人道主义精神,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医务工作者之间生者与死者的关系,是“无法释然的”“刻骨铭心的遗憾”。分别的场景是“平静的没有仪式/甚至没有风经过/只有白色隔离服在警戒线游弋/我看见雾霭中燃起一簇灵魂的火焰/久久不肯熄灭”。这种真实与虚幻的碰撞亦真亦幻,带领读者进入一种灵动而伤感的境界。战友最后的微信遗言“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干完”。诗人回复时因“人间的信号无法与天堂连接”触发、刺激产生了能够与战友联系的科学幻想,“可我会永远保存你微信的笑脸,等待/也许有一天科学有所突破/我的愿望可以实现”。

    真正成熟的诗人是有社会责任的,诗人不能忘情地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他总是纠结于失去战友的痛苦,思考取得胜利的代价以及踏上未来之路的方式。“凯旋伴随着刻骨铭心的遗憾/胸花伴随着忐忑不安的心颤/我用无法释然的笔蘸上记忆的片断/洒落在历史的稿纸上/留给复兴路上的后来者阅研”。鲁迅说:“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许向阳的诗更多的属于对事物深处的洞悉和内心深处的忧患挣扎。诗人从“生命”的角度切入,包括生命状态,生命合理存在方式,生命的消失过程及社会意义等等,具有理性的感染力和建设性。

    关于这首诗延续了作者“调门不高,但总是能洞悉事物本质而深刻”的诗风,这涉及关于如何理解“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关系的老问题。许向阳这样认为:“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的完善,让作品“更真实”,不应该是对“生活真实”的疏离,造成“不接地气”的感觉。总之,好作品传递的信息不是停留在事物的现象真实,或者追求不切实际的“高大上”,而是力求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可以说,读他的诗就是一次力透纸背的阅读体验。

    (作者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原党委书记、高级编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