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0日 星期五
电影中的克隆人 现实中的克隆技术
□ 李 璐

    在科幻电影《克隆人》中,基努·里维斯饰演有儿有女、略微发福的中年科学家威尔。影片开始没多久,威尔一家五口就出了车祸。

    威尔在车祸中幸存,但他的妻儿却不幸遇难。在悲痛过后,威尔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的科研工作可以“拯救”家人——他的团队一直在研究克隆和意识转移技术。

    接下来的剧情略显老套,充斥着正反派之间的抗衡,但依然看到了本片的一大亮点——克隆技术:威尔如何在透明“水缸”中培养出克隆体;如何攻破难关,将亲人原有的记忆移植到新的克隆体大脑中;如何打败反派,一家人终得团圆。

    克隆,简单来说就是无性繁殖。这一生物学词汇为大众所熟知,要归功于克隆羊“多莉”。1996年,英国科学家基思·坎贝尔等用成熟体细胞成功克隆了一只羊,并将它命名为多莉。多莉羊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的哺乳动物,是克隆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已逐渐成熟起来的通讯和信息技术,多莉的问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对克隆技术的关注和讨论。一时之间,多莉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在此之后,克隆成为大众词汇,克隆题材的科幻电影也层出不穷,如《第六日》《逃出克隆岛》《别让我走》《月球》《遗落战境》《你的样子》等。

    这些科幻电影的故事情节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克隆技术总是被一笔带过,制造克隆人是轻而易举的事。电影着墨点永远是克隆人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似乎导演和编剧们都相信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克隆人的出现是迟早的事。

    现实中,我们离克隆人还有多远呢?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从蝾螈到猕猴”的百年动物克隆历程。

    1928年,德国科学家汉斯·斯佩曼用含有初步分化的细胞核和受精卵细胞质的蝾螈细胞,培养出了蝾螈个体,为体细胞克隆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布里格斯和托马斯·金首次实现了以卵细胞为受体的核移植动物克隆实验。

    1958年,英国科学家克隆出世界首例体细胞核移植动物——非洲爪蟾。

    1963年,我国科学家童第周首次成功克隆了亚洲鲤鱼,并于1973年成功将亚洲鲤鱼的基因移植到欧洲鲫鱼中,首次实现了种间克隆。

    1984年,英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将核移植克隆技术应用到哺乳动物身上,得到了克隆绵羊,使用的细胞核来自胚胎细胞,而非成熟体细胞。

    1996年,“多莉”诞生,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克隆成功。

    自此之后,多种哺乳动物通过体细胞克隆成功,包括小鼠、牛、猪、马、骡子、狗、狼等。但是,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未取得成功,直到2018年。

    2018年1月,顶级生物学期刊《细胞》报道了一项重大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孙强研究团队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两只猕猴“中中”和“华华”。这是克隆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克隆猴的诞生意味着在技术上我们离克隆人只有一步之遥了。

    可以说,人类现在站在了一个岔路口:向“左”一步,是科幻电影展现的克隆人时代;向“右”一步,是相对保守但更加理性的未来世界,人们更加谨慎地对待克隆技术。尽管克隆人被禁止,但我们可以克隆猕猴等灵长类动物,加快对人类大脑、遗传特性、各类疾病的生理病理机制等许多科学研究的步伐,加速相关药物和治疗技术的研发。

    虽然我国政府在国际会议上公开表示坚决反对克隆人,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也不接受任何克隆人试验。但治疗性克隆研究与生殖性克隆有着本质的不同。治疗性克隆对于挽救人类生命,增进人类身体健康有广阔前景和深厚潜力,

    让我们期待克隆技术的发展会帮助人类摆脱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等脑疾病的困扰,摆脱肿瘤、免疫缺陷、代谢性疾病的困扰,摆脱器官移植免疫排斥的困扰……同时,通过法律、行政监管等手段,将克隆技术关在合适的“笼子”里。

    (作者系中国科技馆网络科普部工程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