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13日 星期五
打猎之害,食野味之忧
——由抗击新冠肺炎对人类“野味遗风”的反思
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头叶猴食用树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 姚昆仑

    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对滥食野生动物的突出问题以及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的巨大隐患,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这对有效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保障生物的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从远古开始,人类就与野味结下了深厚的渊源。原始社会是人类“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那时人类的食物主要来自野生动物和可食用的植物。随着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种植五谷、家养六畜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狩猎和食野味的遗风却沿袭下来。

    野味来源于打猎,最初称作“田猎”,其意思是指为田除害,保护农作物不受禽兽的糟蹋,也写作“畋猎”或者“佃猎”。古人重视打猎,历朝皇上也常常带头狩猎。周代时,设立四时田猎制度,称为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田猎有三个目的,一是提供野味,满足对肉食的需求;二是供给宗庙祭祀;三是进行军事或技能方面的训练。

    实际上,古人对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是限制的。周代的田猎制度提出田猎要有一定的礼规,规定不捕幼兽,不采鸟卵,不杀有孕之兽,不伤害小兽,不破坏鸟巢。另外,围猎捕杀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斩草除根。这些礼法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是有积极意义的。

    古代民间捕猎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一些偏僻的山区,野兽出没,伤人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地方野猪成群结队,破坏庄稼,造成当地村民生活没有了保障,只好组织猎人进行捕杀。但捕获野兽野禽,并非易事,还会面临很多险境,一些人为此受伤送命。

    记得老人们曾经提到过的一件捕猎的惨事:参与狩猎的一个农民追捕一头受伤的野猪,结果与猎狗被野猪挑下百丈悬崖,野猪也因惯性太大摔了下去,人、狗和野猪均送了命,现场很惨烈。

    为避免危险又有所收获,猎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民国以前,湘西的“打虎匠”曾用“蒙汗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作品中谈到上世纪30年代湘西:“山中出虎豹,大白天可听到虎吼。”因湘西山高林密,老虎时不时出来伤人吃家畜,因此有专门的“打虎匠”来对付老虎。打虎匠正面对付老虎难以胜算,于是他们先把羊带到山上,往羊肚子里灌上“蒙汗药”,然后埋伏在四周。老虎抓吃了被灌“蒙汗药”的羊后晕晕乎乎,甚至被蒙倒,虎匠们就举起长叉把老虎叉住。

    捕获野禽,除了弓箭和网外,还有妙招,比如驯化雌性野鸡来引诱雄性野鸡。春季发情期时,猎人来到野鸡出没的地方,放出雌性野鸡,雄鸡便寻飞过来,当公鸡进入猎人的射击范围,雌性野鸡突然往猎人方向跑,雄野鸡追逐时,猎人的鸟铳响了,上百粒铁砂使雄野鸡难逃厄运。

    获取猎物是为了上餐桌。在古代的餐桌上,大型野生动物的部位如熊掌、猴脑、象鼻、驼峰被视为珍品,像蛇、竹鼠、老鼠、蜈蚣、蛤蚧、蝉、蝗等也不罕见。古代很多文献中记载了野味及烹饪方法,有煎炸、爆炒、煲汤等;菜名多样,光怪陆离,如蛇与猫肉一起,叫做龙虎菜;蛇与鸡一起炒,叫做龙凤菜。

    (下转第3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