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幅绘制于170多年前的古老绘画,绘画者是英国画家伦德·伯杰斯·沃森(Rundle Burges Watson,1809-1860)。画面上,一艘英国皇家海军战舰桅杆高耸,礼炮轰鸣,桅杆上站满欢呼的水兵。在它的近旁,巍然屹立着一座中国古城。这座古城,就是今天的南京。
这艘军舰,叫做“康沃利斯”(HMS Cornwallis)号,这一天,是公元1842年8月29日。此刻,“康沃利斯”正用礼炮来庆祝刚刚发生在自己甲板上的一次重要事件:英国代表璞鼎查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和清政府代表耆英、牛鉴、伊里布共同签署了一份文件,这份文件史称《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许多人以为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悉数是蒸汽动力,实则不然。除了蒸汽动力小型炮舰“复仇女神”号,英军舰队其他舰只都还是风帆动力,就连这支舰队的旗舰“康沃利斯”号也高扬着鼓胀的风帆。只不过,经过数百年发展的英国战舰除了能远征重洋,在装备和战术方面也已经相当成熟。而中国的水师由于多年未遇海上强敌,平日多执行内河和近海巡防及缉私任务,加之操练和武器装备处于劣势,屡次败于英军舰队。
中国并非没有见识过英国战舰的模样。早在公元1793年,也就是49年前的清乾隆五十八年,83岁的清高宗乾隆皇帝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时,后者就送了一艘尺寸颇大的英国军舰模型给他。
这艘军舰由英王乔治三世特令制作并列入礼品清单,目的就是让中国的皇帝见识一下英国海军的强大。不过乾隆帝显然没有注意到这层深意,他并不知道,这艘战舰模型是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最新建成的战斗力最强战舰——装备100门火炮的一等战舰“皇家君主”号的微缩复制品,更不知道这样的战舰在海洋立国的英国国家战略上充当着怎样的角色。
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支撑的中国大陆文明,很难理解海洋的浩瀚,以及海上力量对于地缘政治的强势影响。鸦片战争中国之败,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近代军事理论和技术装备发展潮流的疏远。千百年来,除明代袭扰沿海的倭寇,中国中央政权面对的敌手大多来自内陆,绝少对垒来自海上的真正强手。49年前马戛尔尼船队能够远涉重洋开赴中国,已经向中国释放了一个并不熟悉而又真正强大的对手的存在信号,可惜没能引起中国的警觉。
“康沃利斯”的礼炮不仅宣告了鸦片战争中英国的胜利,更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即西方列强只需要几艘炮舰,就能迫使中国拱手出让各种主权权益。中国近代史上的深重苦难,自此拉开帷幕。
这一幕之后过了107年,公元1949年4月20日,又有一艘英国驱逐舰在南京附近江面上听到了炮声,不过这次的炮声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炮,炮弹直扑无视中国主权,进入渡江作战地域的这艘名为“紫石英”号的英军战舰,当即重创该舰。从那一刻起,由列强发起的绵延百年的“炮舰外交”时代宣告彻底终结。
(作者系《航空知识》主编,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航空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